上行文:尚書(書),主要用來陳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當時被廣泛使用。如樂毅《報燕王書》。
平行文:盟書,諸侯國之間為協調關係、解決爭端所訂立的要求雙方共同遵守的協議。
3。文書製度
(1)擬文製度。文書必須經過起草、討論、修改、潤色等過程。確保公文的權威性和語言的準確性。
(2)用印製度。印章,璽,任職時授予,免職時收回。封泥,在要發出的簡冊封頁的結繩處糊上一塊粘泥,在粘泥上加蓋印章,這是公文生效的標誌。確保公文的嚴肅性和有效性,防止偽造。
(3)職官製度。文書職官取代史官。稱呼:秦,尚書;晉,掌書;魏,中書;楚,左徒(屈原曾任楚懷王左徒)。文書人員由貴族擴展到“士”階層。
(4)傳遞製度。各國頻繁的戰爭和外交往來,導致公文的傳遞製度產生。
四、文書的確立期——秦漢
(一)秦
1。文書形式
以簡牘文書為主,縑帛文書為輔。
鐵質文書:皇帝命人將封賞勳臣宿將的記錄鐫刻在鐵片上形成的文書。鄭重貴重,便於保存,為後代所沿用。
2。文書種類
下行文:製(製書),皇帝頒布重大製度時的命令性文書。如《除諡法製》詔(詔書),皇帝頒布或依照皇帝指示發布的一般性命令、訓示和對臣下的答複。
李斯:秦最傑出的文書作者。詔書《焚書令》,石刻文書《泰山》、《碣石》,奏書《諫逐客書》。
3。文書機構
丞相府(秦中央最高文書機構),“三公九卿”: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禦史大夫主管朝廷機要文書工作,地位僅次於丞相。
4。文書製度
嚴格的文書體式。基本具備現代公文的體式,隻是順序有所不同。
(1)抬頭和避諱製度。
(2)用印製度。皇帝印章叫“璽”,百官印章叫“印”。凡未加蓋印璽或加蓋假印稱偽書。
(3)校勘製度。草擬——校勘,校勘須作記錄。
(4)傳遞製度。郵(隔五裏)、亭(隔十裏)、驛(隔三十裏),各縣衙設“傳舍”,供糧宿、快馬,保障傳遞速度。
(二)漢
1。文書形式:縑帛進一步推廣。
2。文書種類:
下行文:皇帝下行的詔令類,劉邦《入關告諭》、《求賢詔》
策書,皇帝冊封、任免諸侯王、三公等人的王命文書。
戒書(敕,敕戒),漢皇帝教訓百官公卿所用的警示性文書。
上行文:奏,(秦:上疏或疏,西漢賈誼《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疏》;東漢班昭《為兄上書》)。
章(謝章),百官受封和賞賜後向皇帝謝恩的文書。
表,人臣向皇帝陳述事情的文書。李密《陳情表》,諸葛亮《出師表》。
議(駁議),臣子向皇帝陳述不同意見的文書。西漢以侯應的《罷邊備議》最為出色。
狀,官員向皇帝報告情況的文書。如察舉官吏時列舉罪狀或才能。
保密文書:封事,密封的奏章,又稱封章。
公告類文書:露布(露板,露版),類似於今天的告示。
3。文書機構:
尚書台:東漢王朝的核心文書機關。
4。文書製度:與秦相似。
五、文書的發展期——魏晉南北朝
1。文書形式
東晉——黃紙,帝命或大臣上奏的公文多用黃紙(加染紙,防蟲蛀)。一般文書用白紙。
2。文書種類
下行文:令,直屬的上級官府對下級下達的文書。
符,主要用於不相隸屬的下級機關之間。
上行文:章、表、奏、議
啟,大臣用於對皇帝陳述事情,接近於表奏類。
箋(箋奏),南北朝時臣子呈皇後、太子、諸王的文書。
牒,下級官府呈送上級官府的公文。
平行文:移(移文、移書),從三國開始作為平行機關的來往公文。
刺,下屬向上級稟報的上行文書,魏晉以後,刺用於平行機關往來文書。
3。文書機構
三省六部——中書,門下,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