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上行文書4(2 / 3)

乞罷造船劄子

李複

臣準尚書省劄子: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邢恕奏,乞下熙河路轉運使打造三百料及五百料船五百隻,將造成船於黃河流放下,至會州西小河內藏放。奉聖旨,專委臣監督催促打造,限一年了當。

臣竊知邢恕欲用此船載兵順流而下,去取興州。契勘本路見有船匠一人,須乞於荊湖南北、淮海兩浙劃刷和雇。又,釘線物料並非本路所出;昨造蘭州浮橋,皆自別路應副。非惟工匠物料全無,臣觀邢恕所奏請,不止於道聽途說,亦實是兒戲。且造船五百隻,若自今工匠物料並備,亦須數年,其聲勢夏國必已詳知,自蘭州駕放至會州,約三百裏,北岸是敵境,豈可容易?會州之西,小河鹹水,其闊不及一丈,深止於一二尺,豈能藏船?黃河過會州,入韋精山,石峽險窄,自上垂流直下,高數十尺,船豈可過?若隻是栰木,經此亦須撲散;然間有浮者,船既破散,一沉無有。既浮過此峻流,至西安州之東,大河分為六七道散流,謂之南山,逆流數十裏方再合。逆流水淺,灘磧不勝舟載。說若可行,自會州之東,便是生界,兩岸皆是敵境,一船所載,不過五馬二十人,五百船共該馬二千五百匹一萬人,兼糧糗草料器械衣物盡在舟中,縱使在河不為敵人所取,雖到興州,又何能為!又不知幾月得至,此聲若出,必為夏國侮笑,豈止謂秦無人矣!臣今未敢便依指揮擘畫,乞差刷工匠應副物料。伏乞再下邢恕,令詳具如何措置的有萬全之策,朝廷詳酌實見可行,再降聖旨,造亦未晚。臣愚見恐虛費錢物,終誤大事,不敢緘默,須至奏聞,伏候敕旨。

【注釋】

乞罷造船劄子——此文選自《書經傳說江纂》。這是李複上給寧徽宗關於請求收回在熙河造船之成命的奏劄。徽宗崇寧年間,蔡京當國,為使邢恕立邊功而升官,以邢恕為延經略安撫使,旋改涇原經略使。邢恕上疏奏請使熙河路轉運使造船五百隻,直抵興、靈二州,以控製夏國的大本營。徽宗覽表,傳旨令熙河漕臣李複造船,限一年完成。李複認為邢恕所奏,不切實際,故上此劄子駁議造船事。此劄子中分析邢恕奏章,“不止於道聽途說,亦實是兒戲”!非但工匠材料全無,即便全部齊備,也要數年才能造成;即使造成,地理環境也不容轉運,更何談去取興州!所以李複奏請徽宗令邢恕製定具體造船計劃,朝臣議論認為切實可行,再傳聖旨。李複主張,最好不要“虛費錢物,終誤大事”。劄子既上,徽宗察其言忠,遂罷造船事宜。

李複(生卒年不詳)——宋朝官吏。字履中,長安人,為關內名儒,官至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容齋隨筆》卷六言其“久居兵間,習熟戎事”;又言:“李昭嚐試贈詩雲:‘結交賴有紫髯翁,鶴骨嶄嶄爛修目。五言長城屹千丈,萬卷書樓聊一讀’,可知其人矣。”

“臣準”句——準:據。古代公文用語。尚書省:官屬名。東漢置時稱尚書台,南北朝始稱尚書省,唐、宋沿置,與門下、中書合稱三省。劄子:古代公文名稱。宋代中書省、尚書省所發指令,凡不用正式詔命的,稱為“劄子”。此與題目中“劄子”意義不同。

“涇原路”句——涇原:路名。宋康定二年(1041)分陝西路置涇原路經略安撫使。治所在渭州(今甘肅平涼),轄境相當今甘肅蒲河以西,葫蘆河以東,張家川以北,和寧夏固原、隆德、涇原、西吉等縣。崇寧後,西北擴大至黃河流域及其支流北河一帶。經略安撫使:宋代官名。《宋史·職官誌七》“經略安撫司”條:“經略安撫使一人,以直秘閣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帥其屬而聽其獄訟,頒其禁令,定其賞罰,稽其錢穀、甲械出納之名籍而行以法。”邢恕:字和叔,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崇寧中,為延經略安撫使。旋改涇原經略史,《北宋經撫年表》卷三記,崇寧元年至二年(1102—1103)為延經略安撫使,二年至三年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皇朝編年備要》記:“崇寧三年(1104)正月,加邢恕官。”後抉擢至龍圖閣學士。《宋史》卷四百七十一有傳。

“乞下”三句——下:古代公文術語。即轉給,有命令性質,下文“伏乞再下邢恕”之“下”,亦此義。熙河:路名。宋熙寧五年(1072)置熙河路經略安撫使。轉運使:官名。起於唐代。宋初,轉運使掌一路或數路財賦,有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其後職掌擴大,兼理邊防、治安、錢糧、巡察等事,成為府州以上的行政長官。料:量詞。《說文·段注》:“稱其輕重曰量,稱其多少曰料,其義一也。”會州:西魏廢帝時置,治所在會寧(今甘肅靖遠),公元8世紀後期,11世紀前期曾先後屬吐蕃、西夏。宋元符二年(1099)再置會州,並於崇寧三年(1104)置敷川縣(今靖遠)為治所。轄境相當於今靖遠、定西、會寧等縣地。

“奉聖旨”三句——言徽宗傳旨於李複。《容齋隨筆》卷六載:邢恕“謀用車戰法及造舟五百艘,將直抵興靈,以空夏國。詔以付熙河漕臣李複”。限一年了當:即限定一年時間完成。

興州——地名。公元1020年西夏李德明升懷遠縣置,建為國都。治所在今寧夏銀川市。阻黃河依賀蘭山為固。公元1033年,即宋仁宗明道二年升為興慶州,《宋史》中仍稱“興州”。

“契勘”三句——契勘宋公文用。查考,審核。和雇:古代雇傭形式,據《舊唐書·玄宗紀》載:玄宗時以和雇形式招募的建築工達一萬三千人之多。宋代和雇更普遍。劃刷和雇:言與荊湖南北、淮海西浙聯合雇傭工匠。劃刷:今謂調查登記。

“昨造蘭州浮橋”二句——蘭州:隋開皇元年(581)始置。唐安史之亂後,地屬吐蕃,宋元豐中複置。轄境相當於今蘭州市及榆中縣一帶。皆自別路應酬:謂造蘭州浮橋的原料都是其他諸路供應的。

“不止於”二句——謂邢恕所奏請不但毫無根據、毫無把握,實在是把造船事當做兒戲看待了。

夏國——即西夏。黨項羌所建大夏封建政權(1038—1227),都興慶府,與遼、金先後成為與宋朝鼎峙的政權。

豈可容易——謂三百裏水路,又臨敵境,怎麼能輕易過去呢?

“若隻是”二句——栰:同筏。經此亦須撲散:謂木排放至此處,也要拆散才能過去,極言此處之狹窄。

“然間有浮者”三句——這是說偶爾有經過此處的船隻,也會被撞破,沉入水底。極言此處之險。

西安州——地名。宋置,故城在甘肅省海源縣西。

生界——外境。

糧糗(qiǔ)——泛言糧米。糗:炒熟的米麥穀物。

秦——古時西域稱中國為秦。秦無人:即國中無人。

“臣今未敢”二句——指揮:宋人對詔、敕、令等下行公文的總稱。擘(bò)畫:籌劃,安排。差刷:撥發,差派;察究、登記。

伏候敕旨——古代公文套語。多在請示、建議性公文末尾用之。意謂靜候命令。

例文選讀

【例文一】

乞減放逃戶和糴劄子

歐陽修

臣伏見河東百姓科配最重者,額定和糴糧草五百萬石。往時所糴之物,官支價直不虧,百姓盡得茶絲見錢;自兵興數年,糧草之價數倍踴貴,而官支價直十分無二三。百姓每於邊上納米一鬥,用錢三百文;而官支價錢三十,內二十折得朽惡下色茶。草價大約類似。遂使百姓貧困逃移,而州縣例不申舉。其本戶二稅、和糴不與開閣,稅則戶長陪納,和糴則村戶均攤。已逃者既破其家,而未逃者科配日重。臣至代州崞縣,累據百姓陳狀,其一村有逃及一半人戶者,尚納全村和糴,舊額均配與見在人。臣兼曾差大理寺丞史譚,檢得嵐州平夷一縣已逃未檢人戶共四十一戶。諸州似此者甚眾。

臣今欲乞下轉運司,差清幹官三兩人,於並、代等十五州軍係有和糴處,檢括已逃人戶。其逐戶下二稅、和糴額定數目,並與倚閣。候招輯得人戶歸業,各令依舊均配。仍許諸縣人戶見均攤著和糴及戶長陪納逃稅者,列狀自陳。所貴重困之民,免此重疊科配。

【注釋】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和糴(dí):封建官府在規定的賦稅外,議價向農民征購糧草,稱做“和糴”,實際上往往按戶攤派,還要求農民送到邊境上。劄子:向皇帝或上級進言議事的一種公文形式。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由於他支持範仲淹的政治革新,受到守舊派的排擠、打擊,屢遭貶官。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有《歐陽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北宋初年,西夏元昊不斷發動對宋戰爭,西部地區戰亂頻繁,河北財糧困乏。有人認為麟州(州治在今陝西省神木縣)地廣民稀,建議廢麟州建製或將州治內移。1044年4月,仁宗命右正言歐陽修出使河東路,了解麟州興廢利害。歐陽修經過調查,認為界於契丹與西夏之間的麟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廢移,則對方就可長驅直入,宋的統治將受到嚴重威脅。同時又提出解決糧草困乏的方案。麟州監製得以保存。歐陽修奉使河東期間,非常關心人民疾苦,寫了不少請求減免人民苛重負擔的奏章,《乞減放逃戶和糴劄子》就是其中的一篇。宋農業稅沿用唐兩稅法,實行“和糴”、“和買”製度。重稅苛役逼使農民流落他鄉。官府為了謊報政績,又把逃戶應繳納的賦稅攤派到未逃者的身上。作者在奏疏中反映了這一殘酷的現實,請求減免農民的重疊負擔。這篇奏疏在剖析腐敗稅製給農民帶來深重災難時,采用了層層深入的手法,並以大量翔實的數字作為論據,很有力量。

河東——即河東路,北宋的一個行政區劃,包括今山西長城以南、聞喜縣以北及陝西佳縣以北的地區。科配:攤派,指按戶口、田地攤派的臨時增加的租稅。

往時所糴……見錢:過去官府征購農民糧草所付價錢不少,以茶絲代現錢折付。支:支付。價直:價值。茶絲見錢:宋代茶絲專賣,所以代現錢折付。見(xiàn):同“現”。

兵興——指11世紀30年代,西夏元昊(hào)稱帝,宋夏關係破裂,1040年開始,元昊不斷對宋發動戰爭。

踴貴——物價上漲。

百姓每於邊上……下色茶——農民無力把糧草運到邊地繳納,隻好在邊地高價購買,再“賣”給官府,農民僅付三十文,其中二十文還以劣等茶葉折付。

逃移:逃亡。

州縣例不申舉——北宋政府為了確保租稅賦役的來源,非常注意戶口的增減,以戶口的增減和賦稅的多寡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主要依據。因此民戶有逃亡時,地方官府就把逃亡者的賦稅轉嫁到未逃亡戶身上,不向上申報。

二稅——即兩稅法,唐德宗時宰相楊炎所創。以戶稅、地稅代替租庸調及各項雜稅,民戶根據人口、貧富分春秋兩季用現錢交納賦稅。宋朝繼承了這個辦法,但稅率增加,並有“和糴”等殘酷剝削。開閣:免除。

戶長——宋代列入籍的人家,按財產(主要是田地)分為五等,一、二等戶田地產業多,由他們充任戶長,負責催交賦稅,交納不出賦稅的民戶,由戶長代納。

代州——今山西省代縣。崞(ɡuō)縣:今山西省崞陽鎮。

兼——又。大理寺丞:階官名。階官表示官員的品級,僅用於封贈,並非實官。史譚:當時擔任代州簽署判官公事。

平夷——縣名,在今山西省中陽縣。

乞下——請求把奏章下達。轉運司:轉運使的衙門。北宋時,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各路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提舉常平四司。轉運使負責一路軍需糧餉轉運兼監察地方官吏。

並——並州,治所在今山西陽曲。檢括:檢查、清理。

其逐戶下——指已經逃亡的每一戶名下。

倚閣——暫時擱置。

招輯——指召集逃戶。

重困之民——身受雙重負擔的困苦農民。“和糴”給農民帶來沉重負擔,逃戶的“和糴”又攤派在未逃農民的身上。

【例文二】

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

陸遊

臣等恭睹陛下特發英斷,進討京東,以為恢複故疆,牽製川陝之謀。臣等獲侍清光,親奉睿旨,不勝欣忭,然亦有惓惓之愚,不敢隱黜者。竊見傳聞之言,多謂虜兵困於西北,不複能保京東,加之苛虐相承,民不堪命,王師若至,可不勞而取。若審如此說,則吊伐之兵,本不在眾,偏師出境,百城自下,不世之功,何患不成。萬一未至如所傳,虜人尚敢旅拒,遺民未能自拔,則我師雖眾,功亦難必。而宿營師於外,守備先虛,我猶知出兵京東以牽製川陝,彼獨不知侵犯兩淮、荊、襄以牽製京東耶?

為今之計,莫若戒敕宣撫司以大兵及舟師十分之九固守江淮,控扼要害為不可動之計;以十分之一,遴選驍勇有紀律之將,使之更出迭入,以奇製勝。俟徐、鄆、宋、亳等處撫定之後,兩淮受敵處少,然後漸次那大兵前進。如此,則進有辟國拓土之功,退無勞師失備之患,實天下至計也。蓋京東去虜巢萬裏,彼雖不能守,未害其疆;兩淮近在畿甸,一城被寇,尺地陷沒,則朝廷之憂,複如去歲。此臣所以夙夜憂懼,寢不能瞑,而為陛下力陳其愚也。且富家巨室,未嚐不欲利也,然其徒欲賈於遠者率不肯以多貲付之,其意以為山行海宿,要不可保,若傾囊而付一人,或一有得失,悔其可及哉!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願陛下留神察焉。臣等誤蒙聖慈,待罪樞管,攻守大計,實任其責,伏惟陛下照其愚忠。臣等不勝幸甚,取進止。

【注釋】

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此文選自《渭南文集》卷三。這是陸遊代樞密院長官擬定的一封上給宋孝宗的奏劄。紹興三十三年,孝宗即位以後,陸遊遷任樞密院編修官,那一年正在計議由兩淮向京東進軍,此文即是針對這一計議而提出的措施。文中提出必須以重兵扼守江、淮,然後以十分之一的兵力對後方進行奇襲,俟奇襲得手,後方鞏固後方能遣大軍,向前推進。全篇措辭非常鄭重,態度相當懇切。這篇奏劄是陸遊代樞密院長官陳康伯寫的。古代帝王以及官僚的文件常由人代寫,有的長官僅署名而發,《歸田錄》卷二載:宋庠為丞相時,“其在中書,堂吏書牒尾以俗體書宋為宋,公見之不肯下筆,責堂吏曰:‘吾雖不才,尚能見姓書名,此不是我姓!’堂吏恐惶改之,乃肯書名。”也有代寫而後長官審改者,《霞外捃屑》卷五引《薑露庵雜記》卷二載:“曾文正公(即曾國藩)大事章奏,必令幕府諸賢,各創一稿,然後審擇點竄。亦有一字不易者。”代寫文稿要體現長官的意圖,也要有一定的文字特色,像唐朝的陸贄、宋初的範質,都是以代筆聞名的。陸遊這篇文稿是代筆中較有成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