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上行文書4(3 / 3)

陸遊(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第一,秦檜居其次,檜怒,陸遊與主司官皆被黜。檜死,為大理寺司職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通判健康(今南京)、隆興(今南昌)等府,乾道六年(1170)入蜀,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後官至寶章閣待製。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金,充實軍備,一直受投降派壓製。晚年退居家鄉,但收複中原,統一山河的信念至死不渝。《宋史》卷三百九十五有傳。

京東——路名。宋代有京東路。其地相當今河南開封、柘城以東,山東黃河以南,及江蘇省西北部。治所在宋州,即今商丘市。東京淪陷後,為金人所據,改稱山東路。

川陝——指四川及陝西南部,時受金人威脅。

“臣等”五句——清光:清明的光輝。睿旨:即聖智之旨意。欣:即安樂。惓惓:忠謹貌。隱黜:隱言不發。

吊伐——即吊民伐罪,撫慰人民,討伐罪者。

偏師——非主力的部分軍隊。此指小規模部隊。

旅拒——以軍抵抗。

遺民——淪陷區的人民。

“彼獨不知”句——兩淮:宋曾有淮南路,後分為淮南東路與淮南西路,是謂“兩淮”,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區。荊襄:今湖北省荊州、襄陽一帶,此句連上句的意思是,我們尚且知道出兵京東以控製川陝,那麼他們金國人難道偏偏不懂得侵犯我們兩淮、荊襄來牽製京東嗎?

“為今之計”四句——這是說現在需要做的,莫過於命令宣撫司用大兵及水軍的十分之九固守江淮,以控製這個軍事要地,成為不可動搖的防禦。戒敕:命令也。宣撫司:宋時臨戰設置宣撫使,其辦事機構稱宣撫司。其職權相當於兩漢時的大將軍。舟師:指水軍。

遴選——即挑選。

更出迭入——不斷地或出或入。

徐、鄆、宋、亳——宋京東路地。“徐”即徐州,今江蘇徐州市;鄆州、宋升為東平府,治在今山東鄆城縣東十六裏。宋州,宋升為南京應天府,治在今河南商丘市。亳州,治在今安徽亳縣。

那——移。

虜巢——指金京會寧府。地在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

畿甸——皇城千裏以內地謂畿,其外方五百裏謂侯服,再其外方五百裏謂甸服。

則朝廷之憂,複如去歲——指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南侵之事。

“且富家巨室”九句——這是作者作的一個比喻。說富貴人家(指大商人)並非不想得厚利,但他們又大抵不肯把錢貨傾囊而出地出遠貿易,其意思是因為害怕山行海宿,不盡保險,如果把錢貨都投在一處,萬一有閃失,後悔也來不及了。用這個比喻是為了說明在金人尚有能力“旅拒”的情況下,宋朝又有後顧之憂,那麼可以先使小部隊出奇製勝,待時機成熟再大舉進攻。

待罪樞管——謂在樞密院(相當於今之國防部)供職。樞,門的轉軸。管,鑰匙。

取進止——公文套語。謂聽候裁決。

思考練習

1《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作者為什麼歌頌宋太祖?作者以什麼手法剖析宋仁宗時期政治措施的得失的?

2《乞減放逃戶和糴劄子》分幾個層次揭露當時稅製的腐敗情況?如何正確評價歐陽修的建議?

課後閱讀

公文N忌

一忌憤激

公文寫作要忌失當,忌偏頗,更要忌憤激。然而,古代秘書在寫作公文時,卻常常為私情所囿,用一些感情色彩過濃的字、詞,致使用語稍嫌憤激和偏頗,結果傷害了朋友,影響了同事關係,給工作造成不好影響。宋朝大史學家司馬光做翰林學士(秘書)時,起草文件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宋神宗時,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由於他主持製定和推行的新法觸犯了權貴們的利益,新法本身也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加上在推行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強製命令行為,於是從變法開始就不斷有人提出批評意見,並公開進行抵製。好在宋神宗全力支持,並把幾個反對者調離京城,才使王安石的新法得以繼續實行。然而,當三朝元老韓琦也上疏反對王安石變法後,神宗對王安石的態度便有了改變。王安石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臥家求退”。宋神宗不同意他辭職,特意叫司馬光起草詔令,請王安石出來工作。

詔令是這樣寫的:“今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乃欲委還事任,退取便安。卿之私謀,固為無憾,朕之所望,將以委誰!”此文寫得言簡意賅,明白曉暢,但其中的兩句話,卻使王安石十分傷心,這就是說他變法後導致“士夫沸騰,黎民騷動”,好像他的新法是禍水,實行後非但沒有好效果,反而激起了民變和引起了社會動蕩不安。王安石憤怒了,立即呈上奏章為自己進行辯護。宋神宗也意識到了這兩句話確實說得過重,於是親筆寫信安慰王安石:“詔中二語,失於詳閱,今覽之甚愧。”並讓王安石的助手呂惠卿到王安石家中進行慰問和解釋(《續資治通鑒》卷六七)。

司馬光和王安石原本關係還不錯,後因政見不同,矛盾日深,尤其是司馬光寫了這道詔令後,兩人便很難相處共事了。不久,司馬光辭了秘書職務,離開了朝廷,先是出知永興軍,一年後退居洛陽,一心一意編寫他的《資治通鑒》去了。由此看來,司馬光和王安石最後分道揚鑣,雖說主要是政見不同引起的,但也和司馬光起草詔令時因情緒憤激而造成個別語句表達欠妥有關。

寫公文要實事求是,做判斷必須合乎實際,所謂正確的判斷無一不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不錯,王安石的改革舉措確實遭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反對和非議,在推行過程中也的確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說它鬧到了“士夫沸騰,黎民騷動”的程度,顯然有些言過其實和誇大其辭。司馬光是文化大師和正人君子,在這裏他當然不是有意中傷和詆毀王安石,而是用詞過於情緒化了,結果激起王安石的極大憤慨,使兩人的關係越鬧越僵,確實令人扼腕和遺憾。

二忌疏失

鹹寧五年(279)11月,西晉打響了滅吳的戰鬥。西晉益州刺史王濬奉命率領巴蜀軍8萬餘人沿江東下,一路克捷,於次年二月初三日攻克了西陵,殺了吳國都督留憲等人。初五,又攻下荊門、夷道兩城,殺了夷道監陸晏。西晉的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杜預為配合王濬的巴蜀軍作戰,特派遣牙門周旨等人率領800名奇兵,在夜裏泛舟渡過長江,襲擊樂鄉。周旨等人把部隊埋伏在樂鄉城外。吳國都督孫歆派兵出城去打王濬,結果大敗而回。周旨等人讓伏兵尾隨孫歆的軍隊進了城,孫歆沒有察覺。周旨的兵一直到了孫歆的帳幕之下,活捉孫歆而回。

在這次戰鬥中,孫歆的主力被王濬消滅,這是事實;但孫歆本人並沒有在戰鬥中將其打死,這也是毫無疑問的。然而當時在王濬的部隊中卻有一道消息在傳播,說是孫歆已經被他們打死了。王濬聽到這一傳聞,也不作核實,便把斬殺孫歆的消息作為戰果寫進捷報邀功。後來杜預押送孫歆到京城洛陽獻俘,使王濬在世人麵前出醜(《晉書·杜預傳》)。

王濬是西晉滅吳的頭號功臣,後來因受“違詔事件”的影響而賞不如功,本來尚能獲得人們的同情(《晉書·王濬傳》),但他寫捷報一時疏失而虛報戰功的真相敗露後,“濬也矜功”的印象便在人們的頭腦中再也抹不掉了。

文忌疏失,尤其是寫公文,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是秘書工作者要始終繃緊的一根弦,萬萬大意不得。

三忌粗心

公元317年,晉宗室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政權後,雖然得到了王導等政治家的支持,使他在江南的統治得以維持,但由於不斷受到來自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和威脅,因此東晉政權的統治顯得十分虛弱,一有風吹草動,便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公元335年後趙王石虎率領十來個騎兵南遊至長江邊上,便給了東晉王朝一場不小的虛驚。

造成這場虛驚的直接原因,是東晉的曆陽太守袁耽在向朝廷報告石虎軍隊的行跡時,沒有寫清來到曆陽的後趙騎兵有多少人。朝廷得到這一報告,以為後趙大兵壓境,要大動幹戈,與東晉一見高低了,於是調兵遣將,全城戒嚴,準備與後趙決一死戰。誰知不久就傳來消息,說後趙隻有十來個騎兵到了曆陽,石虎本人隻在江邊望了一下就北還了,他們並沒有侵略東晉的打算。這樣隻好撤銷戒嚴,遣散部隊,鬧了一場虛驚。袁耽因輕率虛妄,報告不實,被削職為民(《資治通鑒》卷九五)。

如果說,後趙軍隊南遊至長江邊上的動機和目的,袁耽因為一時難以探明,在給朝廷的軍情報告中沒有說明,這一點尚可原諒的話,那麼,後趙明明隻有10來騎散兵遊勇到了曆陽,其大部隊已經北撤的事實,袁耽是應該也必須知道的。而他不知是一時心急和粗疏,還是另有考慮,在報告裏竟沒有寫清這一重要情況,這便是一種不可饒恕的錯誤,最後他被免職,也是咎由自取。

在起草公文時,切實作好調查研究,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對公文中需要反映的數據做到準確無誤,這些應是最基本的要求。

四忌錯漏

成化十五年(1479)閏十月,汪直、陳鉞等人以兵出遼東塞焚殺,激起諸部報複,於次年正月入雲陽等堡大掠,巡按遼東禦中強珍彈劾陳鉞等人冒功挑起事端,禦史許進等也上疏論劾。權閹汪直十分惱火,不但構陷強珍下獄,而且摘許進在他奏疏裏誤書的個別錯字,將他廷杖,差點將其打死(《明史·許進傳》)。

弘治元年(1488),戶部員外郎周時從上疏請求嚴懲憲宗朝權閹汪直、錢能等,並請考核兩京及各地的鎮守太監。諸宦官摘疏中“宗社”二字不越格書寫,將周時從逮捕治罪。賴弘治帝寬大,不久便予釋放(《明史·周時從傳》)。

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圍京師,明世宗起用在家守製的翁萬達為兵部尚書,召他火速赴京。翁萬達家居嶺南,離京數千裏,他雖日夜兼程,隻40天時間便趕到京城,但明世宗還是嫌他來遲了,因而很不高興。權臣嚴嵩乘機加以誣陷,明世宗於是把翁萬達貶為兵部右侍郎。第二年,翁萬達上疏請求回家繼續守製,明世宗懷疑他是畏避國事,就把他免官放回原籍。臨行,翁萬達上表謝恩,明世宗摘表文中個別錯字指為不敬,將他削籍為民(《明史·翁萬達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元旦發生日食,因天上無雲,禮科給事中楊思忠和六科其他給事中一道上表稱賀,表文中有句話的語法有些毛病,而三年前關於祭祀孝烈皇後一事時楊思忠的意見和嘉靖帝(明世宗)不一致,明世宗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現在他便“摘疏中語,詰為不成文”,並說:“思忠懷欺,不臣久矣。”把楊杖一百,斥為民。其他給事中也受到“奪俸”的處分(《明史·楊思忠傳》)。

嘉靖三十三年(1554)元旦,因賀表中“萬壽”二字沒有抬頭書寫,六科給事中張思靜等人受到廷杖(《明通鑒》卷六○)。

萬曆二十年(1592)正月,禮科都給事中李獻可偕同六科其他給事中聯名上疏,請皇上讓11歲的皇長子讀書接受教育,這是婉轉建議冊立太子的一種迂回策略。當時明神宗寵愛鄭貴妃,欲立她所生的皇三子為儲君,由於事關敏感的國本問題,明神宗閱後惱怒異常,抓住疏文中誤把“弘治”年號錯寫成“弘洪”大做文章,責怪李獻可等人違背聖旨,侮辱君王,把李獻可貶官調外,其餘的人給以扣發半年俸祿的處分。上疏申救的諫官也受處分,11人遭斥(《明史·李獻可傳》)。

以上案例的引發雖然各有背景和原因,但當做借口的無一例外都是文字語言錯誤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等,這就表明:在明朝(其他朝代也大都如此),撰擬、謄抄文書出現錯漏,作者確實有責任,挨批評甚至受處罰都是無話可說的,隻是處罰輕重因案例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罷了。

公文寫作不能出錯,是由它的性質決定的,所以寫公文時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不放過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錯誤,萬一不慎出了差錯,也要及時糾正,並吸取教訓。

(以上資料摘自百度網http://www。baidu。com)

本章訓練

訓練一:

1訓練目標

通過訓練讓學生了解上行文書寫作的格式、慣用語言、恭敬謙卑語氣的特點,明確上行文書的行文特點。

2訓練內容

以第一節為例,說明各文章寫作的格式、慣用語言、恭敬謙卑語氣的特點,也可以選擇其他各節文章進行說明。

3訓練要求

學生可以以小組(或寢室)為單位,通過圖書館和網絡等途徑查詢相關資料,在課後查找資料、討論、分析並形成結果,在下一堂課中交流。

訓練二:

1訓練目標

通過訓練讓學生了解上行文書的特點和結構要求,明確不同文種的結構異同。

2訓練內容

以《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為例,簡要分析文章開頭結尾的語言、語氣及結構。也可以選擇其他某篇文章。

3訓練要求

學生可以以小組(或寢室)為單位,通過圖書館和網絡等途徑查詢相關資料,在課後查找資料、討論、分析並形成結果,在下一堂課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