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平行文書1(1 / 2)

學習目標

通過本章學習,你應能夠:

1了解盟文、照會、碑文的基本特點和要求;

2清晰盟文、照會、碑文的用法及用語要求和結構特點;

3能夠分析具體篇章,清晰說明盟文、書、碑文的特點及寫作要求;

4能夠模仿本章所學古代文書,結合生活實際簡單擬寫文書。

案例引入

馬首是瞻

公元前562年,秦國進攻晉國,晉國認為秦軍人少而不加防備,最後兩國軍隊在櫟地作戰,晉軍大敗。三年之後,晉悼公派中軍元帥荀偃、下軍元帥欒黶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秦國,以報櫟地之仇。大隊人馬渡過涇水以後,駐紮在涇水邊上。秦國在涇水上遊放了毒藥,毒死了各諸侯國的不少士兵。鄭國的司馬子蛟十分生氣,首先率領鄭國的軍隊向秦軍出擊,其他各國的軍隊也紛紛跟上去。晉軍取得了初戰勝利,一直打到秦國境內棫林一帶,才在秦軍的頑強抵抗麵前停了下來。為了攻破秦國的堅固防線,中軍元帥荀偃於是下令說:“明天淩晨雞一叫全軍就要駕好兵車,用土填沒汲水的井,鏟平做飯的灶,做好一切戰鬥準備,看我的馬頭行動,我的馬走到哪裏,你們就跟向哪裏!”

這個命令用詞雖然簡單明了,直截了當,但下軍元帥欒黶卻感到荀偃的命令太專橫獨斷了,他不服氣地說:“晉國發布的命令,從來沒有這樣的。我的馬頭偏要往東呢。”於是帶著自己率領的下軍掉頭向東,撤回晉國。荀偃考慮到剩下的人馬打不贏秦國,也隻得命令全軍撤退。

晉國人稱這次戰役為“遷延之役”。“遷延”即退卻之意。

問題

1欒黶對荀偃的命令為什麼如此反感?

2公文行文要注意哪些方麵的因素?

第一節盟文

文體知識

盟文,亦稱“盟約”、“盟契”、“盟書”、“載書”等,是古代社會集團、邦國之間訂立同盟而寫的一種文體。西周之前,不見盟文,春秋戰國以來,國際之間爭霸爭雄,人際之間爾虞我詐。為了保持某種狀態下的平衡穩定,常常須盟誓,因而也就常常應用盟文這種文體。盟文寫作要點,必須寫明危難發生的因由,獎勵忠孝,彼此存亡與共,同心協力;祈禱冥冥中的神靈,以此進行鑒察,指著九重天作為證人;激動奮發地來樹立誠信,懇切深摯地安排詞句。今天我們仍然有“同盟條約”這種文件,但內容和形式要求,都不同於古代了。

例文導讀

【例文一】

晉楚“宋之盟”盟文

《左傳》

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對其師,無克胙國。

【注釋】

本文選自《左傳》。

《左傳》,亦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戰國初時人所作。所記年代,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4),比《春秋》多記二十七年,是我國古代的重要史籍。晉與楚經常進行爭奪霸主的戰爭。公元前579年夏,在宋國大夫華元的調停下,晉楚兩霸休戰言和,晉派大夫士燮(xiè謝),楚派大夫公子罷和許偃,會於宋都商丘西門外,訂立了本盟誓。但是,過了四年(前575),由楚國首先毀約,晉楚之間又爆發了著名的鄢陵大戰。本文寫了雙方“好惡同之”的心願,還求神明為鑒。文字洗練扼要,且富於情感。

無相加戎——不互相訴諸武力。戎:征伐,武力。

恤——體恤、周濟。災危:災難危害。

備——全,盡。凶:穀物不收,年成壞為凶。患:禍患。

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如果有加害楚國的,晉國就要討伐之。

在晉,楚亦如之——如果(加害的)事情發生在晉國,楚國也要幫助晉國。

交贄(zhì)往來——古代各國使節往來。贄:幣,泛指禮物。

道路無壅——外交使者往來兩國之間不受阻礙。壅,阻塞。

不協——不和諧。不庭:指叛逆無道。周代製度規定諸侯三年一次到京都朝拜王子,不來朝是叛逆僭妄的行為,謂不庭。春秋時代周室衰頹,大國爭霸,此製寢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