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人是感情的動物.激將法是一種很有力的管理技巧,但在運用時要掌握分寸,不能過急,也不能過緩。過急,欲速則不達;過緩,對方無動於衷,無法激起對方的自尊心,也就達不到目的。領導者在管理過程中,就必須想方設法調動感情的力量,來激發員工的熱情和幹勁。特別是那些好強的員工,這種方法更有效果。
1912年,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Andew Camegie)以100萬年薪,聘請查理·斯瓦伯(Charles Schwab)為該公司第一任總裁時,全美企業界為之議論紛紛。
因為斯瓦伯對鋼鐵並不十分內行,而且在當時,百萬年薪已是全美最高,卡耐基為何要付那麼高的薪水呢?原來卡耐基看上他善於激勵部屬的特殊才幹。
斯瓦伯上任不久,他管轄下的一家鋼鐵廠產量落後,他問該廠廠長:“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你們的產量老是落後呢?”
廠長回答:“說來慚愧,我好話與醜話都說盡了,甚至拿免職來恐嚇他們,沒想到工人軟硬都不吃,依然懶懶散散。”
那時正是日班快下班,即將要由夜班接班之時。斯瓦伯向廠長要了一支粉筆,問日班的領班說:“你們今日煉了幾噸鋼呢?”
領班回答:“6噸”
斯瓦伯用粉筆在地上寫了一個很大的“6”字,默不作聲地離去。
夜班工人接班後,看到地上的“6”字,好奇地問是什麼意思。日班工人說:“總裁今天來過了,問我們今天煉了幾噸鋼,他聽領班說6噸,他便在地上寫了一個6字。”
次日早上,斯瓦伯又來工廠,他看到昨天地上的“6”字已經被夜班工人改寫為“7”字了。
日班工人看到地上的“7”字,知道輸給夜班工人,內心很不是滋味,他們決心超過夜班工人,大夥兒加倍努力,結果那一天煉出了10噸鋼。
在日夜班工人不斷地競賽之下,這家工廠的情況逐漸改善。不久之後,其產量竟然躍居公司裏所有鋼鐵廠之冠。斯瓦伯隻用一隻粉筆,就能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本領,這就是他獲得全美最高薪的主要原因。
激將法是一種刺激味較濃的激勵方法,往往能引起對方情緒的較大波動,因而在運用時口氣要慎重,用詞要有分寸,要防止把激將變成嘲諷或奚落對方。如果用得不妥,會弄巧成拙。
查理·斯瓦伯就是運用“激將法”,利用了員工爭強好勝、不甘落後和維護集體榮譽的本性,造成競賽之勢,從而解決了企業麵臨的棘手問題。
另外,在用激將法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技巧。
領導者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要適可而止。每個員工承受外界環境的刺激或壓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此限度內,給予刺激、壓力的強度和“內驅力”成正比,即人們常說的“越激越奮發”,壓力變動力,屬於有能力而沒有勇氣完成,那就激將;一旦超過了這一限度,就會導致與期望相反的反應,強弩之末不能穿透一張白紙,任你如何激將,他是死豬不怕開水燙。既沒本事又沒勇氣,激將法其奈我何?
鯰魚效應——正確引導下屬進行良性競爭
“鯰魚效應”是指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生性活潑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在管理中通常被作為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它給管理帶來的一個啟示是,一個團隊如果都是相同個性、相同思維邏輯的員工,那麼,這個團隊產生奇思妙想、產生高績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會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沙丁魚”式員工帶來競爭壓力,從而喚起團隊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另一個啟示是,作為管理措施的改善,組織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觀念,從業務流程、工作設計、人員招聘與配置、薪酬設計和考核等方麵實現創新,保持整個組織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包容,這樣才能使企業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適當地吸引一些“鯰魚”式員工加入團隊,這樣會給整個團隊帶來活潑的工作氣氛,帶來創新、帶來多贏。
關於鯰魚效應的應用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第一、引進鯰魚式的領導者。
對於在領導者領導下為了共同目標而奮鬥的職工群體而言,如果領導者有鯰魚特性,那麼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運動起來,激發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鯰魚同步速度,並且要保證同一方向(企業目標),這樣才不至於被鯰魚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魚擠到最後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