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最有效的激勵,就是不用錢的激勵(2)(2 / 3)

除了上麵這兩個措施,領導者還可以在管理工作中,使用一些具體的方法,以激勵員工不斷地前進。

1.管理幹部定期彙報。管理人員定期向自己的上司彙報工作,客觀地、實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五點進步或收獲、成績,找出三點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是掌握員工工工作、思想情況,鞭策和鼓勵員工進步的一個好辦法。一般公司級領導半年一次(小公司可每季一次),部門級經理每季一次,下屬每月一次。

2.班後講評。許多海爾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都采取班後會講評製度,是個好辦法,關鍵要有實效,不能流於形式,二要長期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3.管理崗位定期輪換。當人走向新的崗位時,都會有一種想法:刻苦學習,改進自己,適應工作,超越前任。這時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工作熱情很高,辦法很多。當在崗位工作幾年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工作經驗豐富了,按部就班就能幹好工作了,熱情衰退了,不求進步了,挑別人的毛病多起來了。

所以,管理崗位實行定期輪換,保持大家的工作熱情,促使員工不斷進取,以超越前任為目標,推動公司工作不斷前進!

4.員工末位下崗。注意,下崗不是淘汰,應在合適崗位上再給員工培訓和工作機會。公司沒有合適崗位,員工經培訓還不行,那就沒有辦法了,隻有讓員工出去找適合自己的崗位了。員工末位下崗製度,是加強保持企業一線活力的一種辦法。員工連續處在末位,證明這個員工不適應這項工作,應及時調整。

當然,領導者在運用“馬蠅效應”激勵員工的過程中,這個“馬蠅”到底要多大,叮到什麼程度更合適,這就需要領導者仔細思考和斟酌了。隻有恰到好處的刺激員工,員工才會越來越優秀。

超限效應——批評下屬的時候要掌握“火候”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有一次,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於是人們便把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接二連三地重複對一件事進行同樣的批評,會使員工從最初的內心愧疚變成不耐煩,進而產生逆反心理——“為什麼對我的過失總是耿耿於懷?”本來他也許已經做好了改正的準備,但在領導者無休止批評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這會給管理帶來更大的不穩定因素。如果將“超限效應”運用到管理中的話,領導者應注意提醒或激勵下屬的方式,防止就一個問題過多過強地刺激下屬,以免產生抵觸甚至逆反心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領導者教育下屬、批評員工是管理工作中常常要麵對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受批評的時候,但並不是所有的過錯都可以通過批評來解決,而且是沒完沒了的批評。

那麼,對於領導者而言,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使自己的批評產生良好的效果呢?

1. 不要捕風捉影去批評

“捕風捉影”式的批評,領導者一定杜絕。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非但沒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還無形中傷害了對方。

人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是有的領導者在批評員工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見到了員工的某種不當言行,而是因為聽到了其他渠道的反饋信息而進行了批評。

2.批評之後不忘鼓勵

俗話說:“打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盡管這個“巴掌”不能隨便打,但為了今後管理工作的開展,既然打了,給與不給“甜棗”的效果肯定會不同。

有關調查顯示,如果批評者能夠在批評之後對員工進行一些心理安慰或鼓勵,產生自卑心理的員工人數將下降至10%以下,且被批評者中90%以上的員工能夠有所改進。

相反,在被領導批評之後,75%以上的員工會產生自卑心理;其中又有20%左右的員工會因為自卑心理而影響工作質量。由此可見,在對下屬的錯誤進行批評之後,適當地給予鼓勵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簡單一句“你的總體表現還是不錯的!”“我想你會做得更好”等等,都會被受批評者喜聞樂見,從而產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可以采用幽默的方式進行批評

一次,許廣平請魯迅先生給其論文《羅素的話》寫評語。先生閱後,寫下了這樣幾句話:“擬給90分,其中給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幾句議論2分),其餘的85分都給羅素。”許廣平欣然接受了先生這一中肯而詼諧的批評,不僅馬上悟出自己文章的症結所在——抄襲太多而見解太少——而且對先生更加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