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大河有水,小河滿,讓下屬與自己各得其所——在競爭與合作中達到雙贏(1)(3 / 3)

雙方合作的基礎首先是對雙方都有價值,而且是對方急切需要的一種價值。因此,合作的實質也就成了“你為我用,我為你用”。在當時,IBM想向個人計算機方向發展,但它必須有合作夥伴,IBM雖然十分強大,但要完成此項開發,軟件上仍需合作。恰好,微軟公司在軟件開發方麵的小有名氣和成果也是具有一定優勢的。這樣,二者一拍即合。

在與比爾·蓋茨會麵前,IBM讓他簽署了一項保證不向IBM談任何機密的協議。IBM經常采用這種辦法從法律上保護自己。這樣,IBM今後即使從客戶的設想和信息中賺錢,客戶也難以起訴。但是,從這例行公事中,蓋茨立即明白IBM是很認真地和他們商量合作事宜的,因為如果IBM不想和他談正經事的話,就不會擬協議。他興奮地對同伴說道:“夥計們,機會來了。”

不過直到和IBM第二次見麵後,蓋茨才意識到,IBM準備插手個人計算機領域。當時,蓋茨隻是明白,能與IBM合作相當不錯,如能說服其使用微軟軟件就更好。於是,蓋茨對與IBM合作傾注了滿腔熱情。合同的第一項定貨是操作係統。要完成IBM與微軟的合作項目,時間緊迫,軟件的成品須在1981年3月底以前設計完成。比爾·蓋茨帶領自己的夥計們,向IBM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不久,IBMPC研製成功了,微軟DOS也因之而成為行業的惟一標準。自此,由於IBMPC銷量日增,MS-DOS的影響也與日俱增,為其開發的應用軟件也越來越多,從而更加鞏固了其基礎地位。微軟最終成了最大的贏家。

通過與電腦業巨人IBM的成功合作,微軟挖到了自己至關重要的一桶金。正是這桶金成就了微軟後來的輝煌。微軟與IBM的合作詮釋了弱者通過與強者合作走上成功之路的道理。

每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競爭對手,而且有的競爭對手還非常強大。

怎樣才能夠把競爭對手變成合作夥伴呢?也許你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擴大企業的規模,以規模效益去戰勝對方;也你會想辦法提高產品的質量或者售後服務,來與對方展開競爭;也許你也會降低產品價格,與對手來個看誰能笑到最後……這樣的案例很多很多。但隻有愚蠢的企業領導者才會這樣做,聰明的則會利用“史密斯原則”,把競爭對手變成合作夥伴。

然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找到“共同利益”,彼此合作。消滅競爭對手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與競爭對手成為經濟共同體,構建一個共同的利益,不是展開對抗,而是展開合作。如果不能戰勝對手,與其自尋死路,不如加入到他們之中去。

把負麵勢能轉變成正麵勢能,把敵人轉變成合作夥伴,把阻力轉變成助力。這就是一些管理者的成功之處。

氨基酸組合效應——隻有協調一致,才能發揮組合的作用

“氨基酸組合效應”是指組成人體蛋白的八種氨基酸,隻要有一種含量不足,其他七種就無法合成蛋白質。當缺一不可時,“一”就是一切。

在我們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其實也十分相似於人體的生理活動過程,也存在著“8種氨基酸”:

比如異亮氨酸即是那些合格的員工,賴氨酸即是該有的資本資金,苯丙氨酸即一些廠房、生產車間等基礎設施,亮氨酸即為合格的企業經理人,蘇氨酸就相當於是公司的倉庫、生產原料,纈氨酸就是相當於營銷部門,色氨酸即企業出台的那些獎罰製度、保安部門,組氨酸即合理的分配製度。

為了更好的表述“氨基酸組合效應”,表述這個效應“缺一不可”的這樣一種理念,這裏不妨對上述的比喻一一對應代入,顯然,任何一種元素被去掉都會造成整個企業的癱瘓,這就像“氨基酸組合效應”一樣:“隻要有一種含量不足,其他七種就無法合成蛋白質。”

企業經營隻要其中的一個環節不能到位,將迅速導致其他的各個環節失去運行的生命力,而最終倒閉。如果缺少某一種元素,那就更不可思議了,企業根本無法正常維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