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主動地預測信息技術的力量,這樣企業才能夠主導後續的發展;相反,如果疏於回應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必將被迫接受由別人引發的變革,並發現自己已經處於競爭劣勢。
作為一個企業,必須快速行動,除了快速的做出決定並且以決定為基礎采取行動外,也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擊敗你的競爭對手了。要記住懶散是失敗者的專利,隻有快速才能生存。
第九章 卓越的領導者,應該是與員工一起繪製藍圖——有目標,才能實現自己的“野心”
企業的目標就如同燈塔,它不僅能為航船指明前進的方向,還能給已起航的航船前進的精神動力。在鼓勵員工為你“賣命”之前,領導者不僅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同時還要為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量身製定一個目標,這樣就可以充分的發動每一位員工為企業的整體目標而奮鬥了。
參與定律——每個人都會支持他參與創造的事物
“參與定律”是由美國著名企業家M·K·阿什提出的,每個人都會支持他參與創造的事物。
目前在國內有很多的企業在推行獨特的管理製度,即讓員工輪流當經理來管理公司的事物,即“一日經理”。“一日經理”和真正的經理一樣,擁有處理公務的權力。當“一日經理”對員工進行批評時,要詳細的記錄在工作日記上,並讓各部門的員工收閱。各部門、各車間的主管,都要依據批評意見隨時改進自己的工作。
事實也證明了自從實行了“一日經理製”後,大多數做過經理的工人,對公司的向心力得到明顯增強,管理取得顯著成效,甚至在很多的公司裏開展的第一年就節約生產成本幾十萬或者是上百萬元。
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要想對一個員工最有效並持續不斷的控製必須采用強製的方法,而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並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真正行之有效的做法是要觸發他本人內在的自發控製。對管理者而言,也就是要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讓員工在內心自動自發地產生工作的熱情。
作為領導,要注意培養員工的“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對於員工意味著,他們能對自己的工作以及與己有關的其他事情做主。而在實際的管理中,領導們已經習慣了用各種規章製度來約束員工,的確,這樣做也能夠幫助實際生產,有利於實際工作的開展,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規章製度就成了一種點綴,流於形式。組織的建立需要一種合乎邏輯的規則,但組織的建立與發展不是光靠這種規則的支持就可以的。另外,很多的管理者更是習慣的告訴員工們怎樣去做,認為讓員工自己做主是一種很大的風險,實際上這些都是一種錯誤的看法。交給員工一定的責任,“主人翁”精神也就深入人心。
可以說,“主人翁”精神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它要求人們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去解決組織所麵臨的困難和問題,用自己的自豪感、自信心及進發出的巨大熱情去創造奇跡。要樹立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就應該讓員工積極參與管理決策,鼓勵員工發表不同意見。如果領導不去考慮多種不同意見,那麼他的思路往往會非常閉塞。
讓企業的每一個成員都身體力行地做一回管理者,可以使員工深刻體會到自己也是這個企業大家庭中的一員。通過員工參與影響他們的決策和增加他們的自主性和對工作生活的控製,員工的積極性會更高,對組織更忠誠,生產力水平更高,對他們的工作更滿意。
所以,卓有成效的決策者往往不求意見一致,反而十分喜歡聽取不同的意見。員工參與有多種形式其中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第一、質量圈。
所謂質量圈(quality circle),它是由8個-10個員工和監管者組成的共同承擔責任的一個工作群體。他們定期會麵——常常是一周一次——討論質量問題,探討問題的成因,提出解決建議以及實施糾正措施。他們承擔著解決質量問題的責任,對工作進行反饋並對反饋進行評價,但管理層一般保留建議方案實施與否的最終決定權。
第二、參與式管理。
參與式管理方案的共同的、明顯的特征是對共同決策的使用。也就是下級在很大程度上分享其直接監管者的決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