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陽縣誌》: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稱盜蹠者,在邑西三十裏築城自衛,能周濟鄰裏,號曰顧王,名曰顧王城。
和聖盜蹠,是耶非耶
明眼人可能從一開始就能看出來,這篇小說中的展季,實際上在曆史上有一個更著名的稱呼:“柳下惠”。
關於柳下惠,大多數人都知道他“坐懷不亂”的典故。古人固然把他看作君子的代表,儒家更是把他稱為“和聖”,推崇備至。可是據我所知,現代人對柳下惠卻有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在我寫這篇小說的時候,同是寫手朋友的風舞就老實不客氣地說:“柳下惠就是個偽君子。”
風舞筒子關於柳下惠是偽君子的斷言,主要就是來自“坐懷不亂”這個故事。可是就算這個最出名的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記錄柳下惠生平的典籍中從未出現過,最早的版本是出自元代。而那個時候,距離孟子稱讚柳下惠是“和之聖”已過了一千多年。
關於柳下惠的質疑,還有另外一種。民國元老章太炎在《廣論語駢枝》一書就提出論題,為什麼柳下惠能夠數度遭到貶黜而複起呢?答案就是:因為他是大土匪盜蹠的哥哥。魯國人怕盜蹠,所以給他哥哥做官來對付盜蹠,就像東晉時王導能做官,是因為有個叛亂犯哥哥王敦。如果沒有盜蹠,以柳下惠的性格就沒有那麼容易做到士師了。
實際上,說盜蹠是柳下惠的弟弟,主要是來自於《莊子·盜蹠》篇。這篇文章中描述了孔子不聽柳下惠的勸告,執意要去感化盜蹠,最終卻被盜蹠駁斥得狼狽而逃的故事。實際上,孔子固然和盜蹠是同一時代的人,柳下惠卻比他們要早出一百多年,莊子當初是為了諷刺儒家,才強行安排了這樣一個血緣關係,並被很多人信以為真。就連清康熙版《滋陽縣誌》也說:“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稱盜蹠者。”
雖然在查找本文資料時發現了這樣那樣原則性的問題,我還是沿用了盜蹠和柳下惠互為兄弟的說法,畢竟小說家言並非曆史真相。更何況,這篇小說的初衷就是對兩兄弟一為聖賢一為強盜的故事感興趣,如果按照考據否認了兩人的兄弟關係,那麼這篇小說也就失去了寫作的趣味和意義。而那個讓人頗覺可疑的“坐懷不亂”故事,也被我用另一種解釋糅合在了本文中,畢竟,這個故事可以說是柳下惠的標簽,棄之可惜。
對於柳下惠的性格塑造,大多是根據各種古籍中的記載。柳下惠最初的形象,並不是對女色有變態的拒絕,而僅僅在一個“直”字。在《論語》、《國語》和《荀子》等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一向是以“直道”聞名天下,以至於孟子稱讚說:“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這個“介”字也是耿直的意思。因此我有意把展季耿直的個性強化成了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元素,甚至讓這種“直”衍變到了有些不合時宜不通世故的地步。同時在《棠棣之華》中,關於展季家境貧寒、斥責臧文仲祭祀海鳥、拒絕給齊國送贗品岑鼎、派遣弟弟勸退齊孝公等情節,都基本上按照曆史記載加以演化。
或許有人會問,柳下惠本名展季,卻為何叫做“柳下惠”呢?實際上“柳下”是他的住地,“惠”則是他的諡號,而這個“惠”字,據《列女傳》記載,就是他的夫人薑氏所贈。這位薑夫人對丈夫知之甚深,在展季死後曾作誄詞,概括了他的一生:“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誠信,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雖遇三黜,終不蔽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嗟乎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諡,宜為惠兮!”所以那個記載柳下惠“坐懷不亂”故事的元朝人稱他姓柳名下惠,實在是非常荒謬的。
至於盜蹠,在當時確實是個橫行天下的人物。《荀子》說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不息。”呂伯璘撰寫的《魯青簡史》則說,“此盜非殺人越貨之輩,誌在抑富濟貧,乃俠義之盜也。”基本上是持的肯定態度。但是《史記》中又說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則完全是一副殺人妖魔的形象了。對於這麼一個性格複雜的角色,《莊子·盜蹠》篇中描寫最為生動。所以凡是對本文中對盜蹠所用的諸如高大、英俊、聰明、雄辯、暴躁、凶殘等等形容詞有意見的,都統統不要找我理論,直接去批判莊子同學的YY吧。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