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杜利克隨即召集了手下的幾位集團軍指揮官,聽取他們彙報各自部隊的情況,尤其是SS第6裝甲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所麵臨的重重問題和困難:部隊的紀律急需得到恢複,兵員的不斷下降嚴重威脅了新的主戰線堅固程度。由於缺少燃料,個別師不得不自毀技術兵器:例如第23裝甲師下屬第128坦克殲擊營的20輛反坦克殲擊車中就有14輛因為機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被自行爆破。第509重裝甲營在3月底撤向奧地利的途中損失了20輛坦克:“幾乎每一起損失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引擎受損,沒有燃油……如果沒有這些災禍的話,我們可能隻會損失2輛坦克,而不是20輛!”為了節約油料,師長們隻好下令除作戰車輛之外的所有機動車輛都裝上列車,但是這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不僅拖慢了自己部隊西行的速度,長長的列車本身也成了蘇軍空軍低空攻擊機的絕佳“獵物”。總體局勢到4月7日仍沒有多少好轉,第6集團軍指揮官巴爾克將軍寫道:“(我們)再次和左邊的SS第6裝甲集團軍失去了聯係,右邊是第2裝甲集團軍。我的後方是長長的匈牙利難民潮,我下屬的匈牙利第3集團軍位於施蒂利亞州,他們正在仍被白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山道中艱難跋涉著。第6集團軍處於困境(部隊指揮調動失靈),這樣一個巨大的災難首先威脅到了整個巴爾幹集群……”
匈牙利人的態度在德國人眼中也變得愈發可疑了起來,3月底德軍指揮官就在電報中聲稱“匈牙利軍隊已經完全不可信賴”,後麵還加上一條“(他們)正在轉變成敵人”,正如SS第6裝甲集團軍在3月30日向南方集團軍群上交的報告中寫道:“許多或許是匈牙利籍,身著匈牙利軍隊製服的士兵們,態度變得越來越敵對。”不在少數的德軍指揮官都把自己的失敗推加在“不夠可靠”的匈牙利人頭上。比如巴爾克將軍在3月31日解釋鬆博特海伊地區以南亞克的集團軍左翼戰線之所以被敵人突破的原因是:駐守在當地的一支之前表現正常的匈牙利師殘部“明顯的集體投敵,然後和突破進來的敵人一道繼續朝西攻擊”。
在聽取了前線的彙報之後,當時的集團軍群指揮官沃勒將軍再也不能熟視無睹了,他馬上下令各集團軍:“逐步解散匈牙利部隊編製或者一旦確認其有投敵跡象,立刻解除其武裝。解除武裝後的匈牙利部隊組成德軍排和連的編製,編入勞工營。”巴爾克更是連一分鍾也等不及了:在一條錯誤消息的誤導下(“匈牙利皇家陸軍聖·拉茨洛師在3月30日集體向俄軍投誠,並在俄軍誘導下對德軍展開敵對行動”),他已經在3月31日下令:“立即解除第6集團軍區域內一切匈牙利部隊的武裝”。德國人不僅僅繳獲了匈牙利人的武器和彈藥,還奪走了他們所有的機動車輛。現在大部分匈牙利“戰俘”不得不被德國人驅趕著步行朝西前進。他們被規定隻能走在小道上。而且還時常遭到沿途納粹黨地方辦公室官員和黨衛隊的懷疑和隨意盤查。那些隨著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8集團軍一道撤入奧地利,僥幸沒有被殲滅的匈牙利部隊散布在各地,最後和他們的德國戰友一樣,迎來了最終投降的那一刻。
巴爾克將軍在4月初的這些日子裏一直都努力穩定戰線的局勢。“我很明白就是死守也不能控製局勢,集團軍重新作了安排,有秩序的帶上一切武器裝備。除此之外還有施蒂利亞州所有剩餘工業中的必要物資。尤其是特別緊缺的燃料……大部分部門都配合得很好,人們忠於職守,施蒂利亞人也補充到部隊中來一起並肩作戰,奮力保衛家園……”但是,實際上巴爾克並不是莫斯科最關心的敵人,在第6集團軍的戰線前僅有一個蘇軍集團軍,他們的任務隻是拖住德國人而已。蘇軍的整個進攻重心放在了位於維也納盆地的塞默林以北和多瑙河北部地區——托爾布欣元帥的大軍已經作好了攻打維也納首都的準備,而馬利諾夫斯基的部隊則正向西北方向前進,直指捷克境內的布爾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