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克拉夫欽科的坦克部隊正迎麵殺來,其近衛機械化第9軍首先攻向維也納西麵和西南麵,隨即鋒頭一轉一直朝東北攻擊,當麵的元首擲彈兵師進行了頑強抵抗。近衛第46坦克旅也派出了一支由13輛坦克,4門ISU-152自行火炮和26名步兵組成的偵察分隊穿越維也納森林內的帝國師右翼防線,深入到奧地利首都的西郊,直接向城西火車站挺進。然而從這時開始蘇軍坦克部隊發現,他們通往市中心的路已經被德國人堵住了。蘇軍坦克先鋒部隊距離城西火車站僅1公裏之遙,這下連麵朝南麵的帝國師後方也暴露了,局勢緊急,帝國師奉命火速在元首擲彈兵師殘餘突擊炮掩護下向多瑙運河方向撤退,以免遭到近衛步兵第39軍和近衛機械化第9軍的合圍。與之前的布達佩斯保衛戰相比,德軍在維也納的防禦部署顯得十分的混亂和草率,SS第2裝甲軍不斷地利用一切手段(伏擊、布雷和炸橋)企圖阻擊蘇軍坦克部隊。在市區內,由於不久前遭受了美軍轟炸機的空襲,結果整個複活節期間街道上都布滿了瓦礫,車輛寸步難行。
黨衛軍和陸軍之間的關係在4月7日這天再次墜到了冰點:迪特裏希毫無解釋地將馮·布瑙將軍架空了,他要求馮·布瑙聽命於SS第2裝甲軍軍長比特裏希的指揮之下。名義上馮·布瑙仍負責城防作戰,但實際他的權力還不如一個師長大,手中並無一兵一卒。許多在德軍中服役的奧地利籍士兵此時此刻在維也納百姓們的勸說下,也徹底失去了戰意,丟下手中的槍械,換上平民的衣服逃跑。據不完全統計,大約3000名人在此期間作了逃兵。
戰鬥到4月8日時已經越來越靠近市中心了,城南和城東火車站以及軍火工廠已經落入蘇軍之手。德軍在城西外圍的抵抗在蘇軍部隊前宣告瓦解。莫斯科的廣播當天稱,迪特裏希已經在亂軍中死亡。當然這一切不過是蘇軍發動的宣傳戰,目的自然是為了敦促維也納德軍投降。奧地利抵抗組織的成員們也開始活躍了起來,他們幫蘇軍坦克指引通往市中心的道路,另一些人則拿起武器和德軍交火,或是鼓動市民們用各種手段阻撓德軍在建築物和地下室內設置據點。盡管群龍無首,城內各地的起義運動還是四處爆發了,4月5-6日,布瑙將軍聲稱城內槍聲可聞,但並非來自俄國人的射擊,估計有15000名武裝的奧地利人在反對德國人,希特勒得知後暴跳如雷,很快發回了一條簡短冷血的指示:“必須堅決無情的殲滅叛亂分子!”盡管蓋世太保和黨衛隊把許多市民吊死在街頭,想以此來恐嚇暴動者,但是漫布城中的混亂仍然是一發不可收拾。
當天夜晚,SS第2裝甲軍開始放棄燃著熊熊烈焰的內城,撤過多瑙運河,擔任掩護部隊的黨衛軍士兵與蘇軍步兵在環城大道一帶展開了殘酷的巷戰,密集的大炮和迫擊炮炮彈將這條昔日繁華的大道以及周圍的卡特納大道、城壕街、城堡劇院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化成一片火海。在戰場中央,近衛第4集團軍下屬的近衛步兵第20軍正沿著多瑙河穿越普拉特遊樂場,他們在這裏遇到了SS第3“德意誌”裝甲擲彈兵團和SS第4“元首”裝甲擲彈兵團殘部的頑強抵抗,絕望的黨衛軍官兵們正拚死不讓蘇軍靠近多瑙河上的橋梁,以全力保衛本戰區內兩條撤退過河路線之一——佛洛裏斯多夫大橋,該橋將一直堅守到最後一名德軍撤出為止,擲彈兵們甚至拆下有軌電車的鐵軌,堆成堡壘做最後抵抗,他們此刻不再為任何的主義和口號而流血獻身,而在為自己和戰友戰至最終一刻。進攻的蘇軍部隊必須要以反坦克炮直接命中才能摧毀這些五花八門的工事。
直到4月9日,帝國師仍能勉強守住從北橋殘骸處多瑙運河和多瑙河交彙河段到普拉特遊樂場大街之間的大片陣地,兩個減員到已經隻有營級兵力的裝甲擲彈兵團仍死守在沿途的房屋和體育館四周的戰壕裏做垂死頑抗,藏身在兩旁屋頂的黨衛軍狙擊手們精準地射殺每一個街道上運動的人。蘇軍士兵們不得不炸開沿途每一棟房屋的牆壁來逐個清理裏麵的守軍。而在城北,近衛坦克第5軍重新聚集之後從東南方向發起進攻,目的與近衛機械化第1軍和近衛第4集團軍會師,麵對的僅僅是幾個希特勒青年營和2個陸軍預備營,被衝得千瘡百孔的德軍在4月10日淩晨開始炸毀多瑙運河上的橋梁,退守至北岸。在巷戰中蒙受了慘重傷亡的近衛第4集團軍終於在4月11日殺到多瑙運河畔。德軍在北岸的橋頭堡已無任何守住的可能,帝國師的擲彈兵們在黑暗中點著火把互相照明,沿著運河向佛洛裏斯多夫大橋移動。
而當托爾布欣右翼的集團軍在多瑙河以南行動,完成他們對西南麵的包圍圈的時候。蘇軍大本營也調派第46集團軍的72000人和500多門火炮由多瑙河艦隊渡至多瑙河東岸,以便從北麵同時包抄維也納,其近衛步兵第10軍已經開始逼近帝國大橋,其正麵的匈牙利第27步兵師殘部被擊潰是早晚的事情。如此一來,維也納守軍麵臨著失去任何逃出生天機會的厄運。一直頂著近衛步兵第20軍右翼先鋒部隊的德軍第6裝甲師決定在退路未被切斷前,放棄普拉特區東南角的防線,搶先渡過多瑙河,為了掩護友軍撤退(第6裝甲師早已打光了所有的裝甲車輛,僅是個徒有虛名的裝甲部隊),帝國師的SS第2裝甲團6連奉命以最後8輛坦克進行火力掩護。SS第2裝甲偵察營也被調離陣地,跨過佛洛裏斯多夫大橋開赴北岸阻擊蘇軍第46集團軍,拖滯他們和烏克蘭第3方麵軍會師和保衛大橋的北端。而在大橋南段,最終撤退已經不可避免了,守軍的陣地現在隻有不到500米寬,蜷縮在戰壕和殘垣斷壁的德國人正日夜不分地遭到炮擊的洗禮,一名幸存者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