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帝國師眼中的維也納之戰(3)(3 / 3)

當我們走出樹林地帶,進入一片開闊地時,俄國人的炮彈很快從6、7公裏外的維也納森林打了過來,之前被我們暫時擊退的俄國步兵也在迫擊炮的掩護下殺了上來。我當時正在十字路口指揮交通,一枚迫擊炮炮彈剛好在我身邊爆炸。戰友們立刻把我抬上了一輛牽引車,與一堆炮彈和彈藥箱擠在了一起。送到野戰醫院後,我在那裏見到了團長,我向他簡要介紹過戰況後,請求他把在比薩山附近被圍的兄弟們救出來。然後,一輛救護車把我送到了施托克勞當地的醫院。

SS第12裝甲炮兵團11連的另一名炮兵也回憶了撤退中的一個片段:

在比薩山頂的維也納廣播電台可以清楚地俯瞰山下的情況,右邊遠處是捷克邊境,左側山下是多瑙河以及科爾新堡施托克勞的公路,不過已經被俄國人切斷了。第12連的一門炮翻倒後堵住了下山的(從山頂通往山下小村)道路,我們在山上困了整整一個晚上,我想我們是走不掉了,隻能寄希望於我軍能夠發動一次反擊,把我們救出去。

從山上,我們可以看到一隊隊坐著農用汽車的俄國人向西挺進,山下的村子也落入他們手中。這個時候,我們的炮兵還在向科爾新堡外圍不斷射擊,因為那裏有一個俄國人的炮兵連。最終,我們被迫放棄所有裝備,徒手下山,大家希望能夠穿過防線上的缺口與大部隊會合。不幸的是,可能是第三批經過的俄國人抓住了我們。他們拿走了我們身上所有的東西,包括文件。然後驅趕我們下山加入了早就在那的一支戰俘隊伍。

1945年4月16日,SS第3“德意誌”裝甲擲彈兵團率先抵達梅爾克,全團官兵在這裏享受了幾天的和平時光,還補充了不少兵員,隻是這些新兵多數訓練不足、缺乏作戰經驗,其中一些人甚至是來自德累斯頓的消防員。與此同時,SS第4“元首”裝甲擲彈兵團穿過克雷姆斯(多瑙河北岸),然後又重新渡過多瑙河抵達梅爾克(多瑙河南岸)附近。兩天後,維丁格帶領全團在甘斯巴赫麵向(東麵)聖帕爾滕方向建立了防線,後者已於數天前落入蘇軍之手。

蘇軍大本營考慮到即使向前推進,也快不過美軍,再加上就算攻占整個奧地利最後也無法收入勢力範圍,遂停止了前進。此後,聖帕爾滕地區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鬥,德軍終於獲得了一絲喘息之機。

4月19日,SS第3“德意誌”裝甲擲彈兵團在SS第2裝甲偵察營、SS第2裝甲炮兵團1營、1個工兵連和1個突擊炮連的支援下抵達甘斯巴赫,同時與SS第4“元首”裝甲擲彈兵團換防,然後準備向聖帕爾滕發起一次反擊。但到了第二天,這一計劃就被取消了。隨後SS第3“德意誌”裝甲擲彈兵團戰鬥群奉命前往德國本土的帕紹建立一個橋頭堡陣地,阻止美軍從西、北兩麵渡過多瑙河和因河(經瑞士、奧地利和德國的一條多瑙河的支流,全長517公裏)。克羅伊茨師長則奉命帶領其餘部隊乘火車前往德累斯頓,準備在那裏加入溫克的第12集團軍參加解救柏林的行動(實際未能成行)。

4月19日-24日,SS第4“元首”裝甲擲彈兵團一直待在聖帕爾滕西南方的錫寧河畔聖馬爾加滕的“克勞蒂亞”防線。全團於20日還接收了620名新兵,幾乎恢複到了滿員狀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帝國師下屬兩個裝甲擲彈兵團和師裏其它部隊此後一直各自行動,再也沒有以一個師的身份一同投入過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