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第一批丹麥誌願者組織以“丹麥自由軍團”名義建立的,經過幾年的激戰於43年解散,並以幸存人員為核心建立了SS第24裝甲擲彈兵團——丹瑪爾克,編入黨衛軍第11“北歐”誌願裝甲擲彈兵師。
第一批荷蘭誌願者們是服役在1941年建立的“尼德蘭誌願軍團”;43年解散,並隨後建立“尼德蘭誌願兵旅,他們的領章是著名的“狼之鉤”,臂章是彩色的荷蘭國旗標誌,並在後期給予裝甲擲彈兵師的地位。
來自佛蘭德斯(佛蘭德斯(中世紀歐洲一伯爵領地,包括現比利時的東佛蘭德省和西佛蘭德省以及法國北部部分地區)誌願者們初期服役在佛蘭德倫誌願軍團,領章標誌為Trifos,3個鉤的Swastika;該部隊43年解散,一些成員加入帝國師屬下的“蘭格馬克”步兵團,後來與芬蘭的一個團合並成旅級單位,後期擴大成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誌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該師始終沒有召集到師建製所需的人數,僅僅是界於團和旅之間,期間補充過一些來自各個部隊的成員,比如納粹德國空軍NSKK等成員,44年12月組成戰鬥群參加了阿登反擊戰,最後向英軍投降時,人數不到200!
大多數加入黨衛軍的西歐誌願者是屬於本國的右翼組織,本著共同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而來,而不是對希特勒本人的效忠。超過125000的西歐誌願者們戰鬥在黨衛軍的名義下,到了戰爭的後期,他們的戰鬥意誌甚至比德國人更加狂熱,因為他們心裏清楚,如果德國人戰敗,他們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以德語為第一語言,波蘭,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特蘭西瓦尼亞曆史上羅馬尼亞西部的一個地區,以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和喀巴阡山脈為邊界。公元107年以後,它是古羅馬達西亞省的一部分,後來被日耳曼民族所占領,1003年被匈牙利控製。在後來的幾百年裏,特蘭西瓦尼亞曾被各種政權所控製,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最終成為現代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有近500萬說德語的德裔,在南斯拉夫也有近一百萬人。由此,以羅馬尼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構成的德裔誌願人員組成了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
該師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個著名的軍事人物——弗朗庫斯歐根;薩伏伊的親王(薩伏伊曆史上的地區名,是法國東南、·瑞士西部和意大利西北部以前的一個公國。此地在為裘力斯·凱撒征服以後幾次易手,並在15世紀早期成為公國,1720年薩伏伊大公取得撒丁尼亞尼亞國王的頭銜,1861年薩伏伊征服者伊曼紐爾二世登上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國皇座,同時原薩伏伊的大部地區割讓給了法國),歐根在17世紀末以誌願者身份參加了解除土耳其人對維也納包圍的戰役。後來又參加了驅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匈牙利統治的戰鬥。歐根在這些戰役中顯示了出他那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這使得他很快就獲命指揮一支自己的部隊,並在對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贏得了三次輝煌的勝利,挽救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歐根和英國的約翰·丘吉爾指揮聯合軍在一係列的戰鬥中打敗了法國軍隊,並於1718年攻下貝爾格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