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帝國師的誕生(1)(2 / 3)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旗隊因為其特殊性,脫離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編製。幸運的是,德國也在這一年成功吞並了奧地利。黨衛隊又在維也納建立了第三個旗隊,“元首”旗隊。最終,這三支旗隊組成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也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帝國”師。豪塞爾也終於可以幹他一直想幹的事情:一位指揮部隊的將軍。

二、最初的編製

(一)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德意誌”團

駐防地:慕尼黑

名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2團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1團

黨衛軍第2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

黨衛軍第3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

簡稱:SSD

簡介:1936年7月1日以前,德意誌團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團,隻是一些零散的連、營規模的組織,直到後來由於這些黨衛隊成員都駐防在慕尼黑,而促成了他們的合並。全團真正的曆史隻能從1936年7月1日他們得到完成的團部才能開始記述,而他們的首任團長就是黨衛隊旗隊長(上校)菲利克斯·施泰納。

(1)德意誌團第1營

駐防地:慕尼黑

名稱:慕尼黑政治預備隊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2團1營(臨時)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1團1營

黨衛隊德意誌團1營

黨衛軍第2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1營

黨衛軍第3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1營

簡稱:Ⅰ/SS “D”

1933年10月,德國國內所有的黨衛隊組織都要求派出一定優秀的成員加入巴伐利亞州警察部門下轄的慕尼黑團。這些人在慕尼黑的溫澤爾大街的MAXⅡ軍營接受基礎軍事訓練和軍官訓練,他們的講師是來自黨衛隊南部大區的紮格爾和利貝爾少校。

大約有30到35名學員一直在這裏培訓到1943年3月底,他們就是德意誌團1營最初的核心。隨後,他們來到巴伐利亞田園般的阿爾卑斯山下的巴特特爾茨黨衛隊軍官培訓學校上一年級。與此同時,團裏其他人員包括從普通黨衛隊中誌願加入的成員開始接受準軍事訓練,這些訓練從1933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34年6月底。在慕尼黑的3個軍營裏,每100人的警察部門再接受1個排的黨衛隊誌願者進行混合訓練,這部分單位於1934年6月在霍伊堡訓練場完成了基礎訓練。1934年7月1日,以這些人員為骨幹,慕尼黑政治預備隊正式成立。

這支政治預備隊包括了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和1個步兵炮連(番號13),指揮官是從警察部門調來的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裏特爾·馮·亨格爾,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托馬斯·米勒任副官。政治預備隊裏的軍官和士官主要由巴伐利亞州警察部門和在準軍事和軍官訓練中畢業的人員組成,其餘誌願者則大多來自德國南部的黨衛隊組織。

1934年10月1日,另外2支政治預備隊被並了進來,預備組建一個旗隊或者團級規模的單位。慕尼黑政治預備隊也正式確認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1旗隊1營的番號(縮寫為Ⅰ/SS1-VT)。由於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在成立之初就是為了區別於國防軍而存在的,所以隻是在名義上暫時歸國防軍管理,其中包括慕尼黑政治預備隊在內的3個單位就暫歸國防軍第7裝甲師管轄,或者說“一起訓練”。

與此同時,整個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在編製上也開始向國防軍靠攏。德意誌旗隊在改稱德意誌團後,除了之前組建的標準步兵連外,開始籌劃組建數個重武器連,例如1934年就已成立的第13步兵炮連。於是在1934年11月14日,一名來自巴伐利亞州警察部門的上尉,一級突擊隊中隊長施密特奉命為德意誌旗隊組建1個摩托車連。1935年3月14日時,這個摩托車連被命名為黨衛隊特別部隊第1旗隊第14摩托車連,後又變更為第15摩托車連。1937年10月1日,德意誌團又組建了第14反坦克連,這些重武器連則由團部直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