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帝國師的誕生(1)(3 / 3)

由於直到1939年團部才正式成立,之前隻有一個負責運作的參謀部(這個負責實際運作的參謀部於1935年夏天建立,參謀長為一級突擊隊中隊長於特納),所以先期組建的第13步兵炮連一直掛靠在第1營製下,現在它同第14反坦克連和第15摩托車連一起,成為團直屬連。1935年9月10日-16日,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代會期間,盡管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團部,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1旗隊被授予了“德意誌”團的榮譽稱號,並拿到了團旗和營旗。

1935年10月,德意誌團第1營、2營和第13步兵炮連和第14反坦克連前往德累斯頓附近的柯尼希斯布呂克的訓練場進行實彈訓練。在這段期間,由於一些衝突,1營營長裏特爾·亨格爾離開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被調往了山地部隊。第1營失去了一個非常好的指揮官,他的職位由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格奧爾格·克普勒接替。1935年12月7日,全團成員都領到了繡有Deutschland字樣的榮譽袖標。不久之後,“德意誌”團1營被派往慕尼黑的弗雷曼新軍營,這是一個極大的改善,因為這裏的軍營足夠容下完整的3個營以及1939年團部,整個1936年,第1營都駐防在這裏。

(2)德意誌團第2營

駐防地:普裏特巴赫訓練營

名稱:奧地利救濟會

施萊斯海姆救濟會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1旗隊2營

黨衛隊德意誌團2營

黨衛軍第2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2營

黨衛軍第3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2營

簡稱:Ⅱ/SS “D”

1932年出任奧地利總理的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在掌權的第2年就試圖模仿他的意大利朋友——法西斯領袖墨索裏尼的鐵腕統治,宣布查禁了納粹黨,反對德國吞並奧地利。陶爾斐斯的禁令為希姆萊和黨衛隊打開了一道方便之門。幾千名奧地利納粹黨和衝鋒隊成員越過邊界湧進巴伐利亞,希姆萊接待了他們。這些“流亡”人員起先都被納入了一個叫做“奧地利軍團”的組織,為了避免奧地利政府的幹預,又更名為奧地利救濟會,不久後又改名為施萊斯海姆救濟會。但是,這個號稱“軍團”的組織發不出任何軍餉,就連食物供給也非常匱乏,可以說窮得叮當響。許多成員仍穿著他們平時的衣服甚至此前的工作服,就連巴伐利亞州警察部門也對他們相當苛刻,搞得許多年輕的奧地利人鬧著一有機會就要回國,但是他們這些人早已被取消了本國國籍,成了名副其實的無家可歸者。

1934年,墨索裏尼在兩個法西斯政權中仍居於強勢,在他的支持下,奧地利政府要求納粹政府立刻解散所有在德國的奧地利納粹組織。迫於無奈,這些奧地利人在達豪附近的小鎮普裏特巴赫集體加入了德國國籍,同時並入黨衛隊係統。1934年3月他們終於領到了第一批作訓服。當年冬天,才領到黨衛隊的黑色製服。1934年的紐倫堡黨代會上,這幫奧地利人首次亮相就讓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刻向希特勒建議把“施萊斯海姆救濟會”編入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後者當即同意了。從此以後,施萊斯海姆救濟會成為駐紮在慕尼黑的德意誌團第2營,跟隨第1營一起與國防軍第7裝甲師一同訓練。1935年4月1日,來自巴伐利亞州警察部門的上尉卡爾·馬裏亞·德梅爾胡貝爾成為德意誌團2營營長,並晉升為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巴特特爾茨黨衛隊軍官學校的首屆畢業生三級突擊隊中隊長(少尉)西格弗裏德·馬克思·舒爾茨成為營副官。1936年秋末,全營移駐位於因戈爾施塔特的蘭德大街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