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帝國師的誕生(3)(2 / 3)

當3營抵達小鎮拉多爾夫采爾時,當地的群眾早已蜂擁至當地的市集上等著歡迎這些年輕的士兵,少女們則手捧著鮮花,小鎮入口處還掛起了巨大的歡迎橫幅。當地的官員以及貴賓也都聚集在政府大廳前等著歡迎3營的到來,出席歡迎儀式的還包括當地的鎮長,負責監督和管理3營訓練的當地最高長官少將以及國防軍第14步兵團代表中校。歡迎現場,克彭營長向少將報告全營共有27名軍官、175名士官和586名士兵。當天晚上,當地部門還在小鎮中心的廣場上舉行了慶祝活動,主題就是拉多爾夫采爾歡迎SS。

從紐倫堡的全國黨代會返回後,3營又於9月21日-30日馬不停蹄地參加了歡迎墨索裏尼訪德的歡迎活動(慕尼黑、埃森、柏林)。10月4日-24日,全營又趕赴帕德博恩附近的森訥拉格訓練場進行實彈射擊和戰術進攻訓練。

1938年對“拉多爾夫采爾”營來說,也發生了不少大事。1月份,全營在希爾青根進行了冬季條件下的實彈射擊訓練。隨後,又跟隨日耳曼尼亞團參加了德奧合並。4月,第一批奧地利誌願者來到3營,他們很快就融入這個集體之中。7月,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督察——黨衛隊地區總隊長(中將)保羅·豪塞爾視察了3營,並對3營的成績進行了肯定。占領蘇台德地區不久後,當地許多德裔紛紛加入黨衛隊,3營也接受了一部分。與此同時,改編為摩托化步兵營開始成為全營的主要課題。

1939年1月,全營突然接到戰爭警報,要求立刻前往慕尼黑,誰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大家感到不解的是,營長突然接到了一通電話,又要求立刻返回軍營待命。折騰了一整天也沒弄清楚這是演戲還是真的要打了。3月,全營跟隨團裏其他部隊一起進入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並在布拉格作為占領軍一直待到了7月31日。到今年的9月30日,營裏不少士兵已經整整服役滿4年,到了退役軍齡。各連還特地準備了歡送退役老兵儀式,但都沒能舉行,因為戰爭爆發了。

最終,出發的命令下來了。3營離開拉多爾夫采爾那天,神情嚴肅的當地民眾擠滿了街道,他們紛紛揮手向營裏小夥子們告別,直到這支身著灰色田野灰製服的隊伍消失在遠處。此後,日耳曼尼亞團3營再沒有返回過這裏。

(三)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元首”團

駐防地:維也納

名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3團

黨衛隊第3團“元首”

黨衛軍第4裝甲擲彈兵團“元首”

縮寫:SS-DF

1938年3月底,剛剛從奧地利返回沒多久的德意誌團1營營長一級突擊隊大隊長(中校)格奧爾格·克普勒(參與德奧合並)奉命為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組建第3個團。按計劃,這個團的團部和1營將設在維也納,2營設在格拉茨,3營則駐防克拉根福。通過和當地政府的合作,容納這3個營的臨時軍營也陸續建了起來。

本就由奧地利人組成的德意誌團2營被完整的移植了過來,成為元首團的1營,營長是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威廉·比特裏希。其它兩個營除了骨幹人員來自“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和日耳曼尼亞團外,全部招募的當地人。2營營長是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馮·肖爾茨,此前任德意誌團2營8(機槍)連連長。擔任元首團3營營長是原駐漢堡的日耳曼尼亞團1營營長,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瓦克勒。在元首團籌備初期,3個營長就各自帶著自己的小班子趕到了駐地投入到火熱的“建設”之中。

克普勒團長更是親自參與了元首團3營的組建工作。1938年5月,他親自在克拉根福以南14公裏,大雪覆蓋的卡拉旺肯山下為該營骨幹人員的到來舉行了歡迎儀式。後者迅速適應了陌生的環境,同時與那些來自奧地利各處的年輕誌願者們建立了緊密的同誌友誼(3營人員主要來自蒂羅爾州、施泰爾馬克州、克恩滕州、維也納、薩爾茨堡、上奧地利以及布爾根蘭州)。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的招募行動,引發了奧地利全國年輕人極大的熱情,盡管有嚴格的甄選條件,但整個元首團還是迅速達到了滿員。

為了提升部隊的戰鬥技能,已經晉升為黨衛隊區隊長(大校)克普勒團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日常的訓練之中。1938年的納粹黨代會期間,元首團正式收到了Der

Fuhrer的稱號已經團旗和營旗,這讓全團士兵的士氣和凝聚力大大提升。黨代會期間,這些年輕的奧地利人無論從眼神還是步伐都充滿了自信和自豪,這可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奧地利團。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奧地利士兵產生不平衡心理,常規的“意識形態”教學全部被團長換成了宣揚奧地利偉大曆史和軍事成就的課程。雖然這些“豐功偉績”在奧地利舊式學校的教科書裏早已寫爛的了的東西,但克普勒始終認為這比向他們宣揚德國的“納粹思想”管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