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費巨資包裝質子的同時,呂不韋還大演美人計。他選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於跳舞的邯鄲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懷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子楚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借以釣取奇貨,於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此女隱瞞了自己懷孕在身,到十二個月之後,生下兒子名政。子楚就立此姬為夫人。
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送質子異人為妻,以博得質子異人的歡心。這種直接走上層路線,大搞金錢美女攻勢的攻關手段,至今仍然被眾人效仿。舍棄既得利益,以求更大的利益,狼性在呂不韋身上很明顯地體現出來,沒有純粹的奉獻,有的隻是無窮的欲望,為了將來的利益,暫時的舍棄又算得了什麼。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這才得以順利回國。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嬴政回到秦國。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然而沒想到,安國君在位僅三天就病逝了。異人很快就繼承了王位,這就是著名的秦莊襄王。莊襄王繼位後,果然封趙姬為王後,立嬴政為太子。呂不韋政治投機成功了,異人感恩戴德,任呂不韋為相國(丞相),封為文信候。莊襄王死後,秦王政年幼繼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呂為相國,稱“仲父”,食邑有藍田(今陝西藍天縣西)十二縣,河南洛陽十萬戶,家僮萬人。至此,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呂不韋的策劃變成了現實。
秦莊襄王在位五年後去世,太子——實際上是呂不韋的兒子——嬴政以十三歲的年紀登上了王位。由於仍未成年,不能主政,便封呂不韋為“仲父”,委政於呂不韋,而且呂不韋又背地裏與王後重修舊好,整個秦國的政權實際上落入了呂不韋的手裏。
此後,嬴政如何打敗呂不韋,攬回大權,並最終統一六國實現曠古偉業,則是後話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沒有呂不韋就不會有後來的秦莊襄王,更不會有後來的始皇帝。如果這樣,中國的曆史還會是現在這個模樣嗎?縱觀中外曆史,個人的因素起到了極為重要,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強大的馬其頓帝國就是在其領袖人物亞曆山大帝死後馬上就分崩離析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的雄韜偉略,會有日後如此強大的大秦帝國嗎?曆史不容假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呂不韋的驚天大策劃成就了日後的大秦帝國,也間接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曆史。
呂不韋選取異人為他的資助對象,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後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曆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一部戰國史,從始至終戰爭不絕,一場大戰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以上。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曆了戰爭給趙國造成的創傷。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盡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公元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係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
戰國時期,我國的社會經濟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學術思想得到解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麵。儒墨先起,黃老繼之,進而有名、法、嶽、農各家,各執一端,爭論不休。呂不韋生活在戰國末期,卻有著要求思想統一的傾向。所以呂不韋要門下客人,個個著其所聞,綜合百家九流之說,暢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最後彙編成書,名曰《呂氏春秋》。全書有八覽、六論、十二紀等三個總題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餘萬字。於公元前239年(秦王政8年)完成。這部書特別注重吸取儒道兩家的學說,對法墨兩家的觀點往往采取批判的態度。《呂氏春秋》是中國古代雜家的代表作,說它是“雜家”,因為它是“諸子之位兼有之”,沒有形成自己的體係,調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觀點,兼收並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複經濟發展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