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先遣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與固山貝子博洛等攻塔山,奪取明軍在筆架山(今錦州南)儲備糧12垛。
清軍於當天從錦州西往南,穿越鬆杏大道,直至海口,連掘三道大壕,深8尺、寬丈餘,人馬不得過,把明軍置於包圍之中。
二十一日,洪承疇揮軍反擊,企圖突圍。皇太極臨陣指揮,將明軍逐回營地。
繼之重新部署兵力,嚴堵要道,設伏待機。
當時的明援軍隻帶三天口糧,期於速戰,又屢戰不勝,於是軍心恐慌。
洪承疇拒絕諸將回寧遠取糧建議,決計與清軍拚死一戰。不料,王樸於當晚率部先逃,其它總兵也相繼潰逃,步騎兵大亂,自相蹂踐。
早已嚴陣以待的清軍迎頭堵截,造成明軍死傷累累,墜落壕塹者不計其數。
至二十六日,五天中,明軍被殲達5.4萬餘人,損失戰馬7000餘匹,甲胄9000餘件。清軍轉而嚴密圍困鬆山。
當時的大明朝軍隊無力救援,城內糧食將盡。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鬆山副將夏承德密約降清為內應,挾持洪承疇、邱民仰等獻城投降。
皇太極即令就地殺曹變蛟、王廷臣、邱民仰,押解洪承疇至沈陽,誘其順清。
三月,看到大明朝已經無力回天,祖大壽率部出錦州城投降。四月,清軍連破塔山、杏山兩城。
此役雖然前後持續兩年餘,清軍取得決戰勝利。
關外明軍就此精銳損失殆盡,寧錦防線就此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其實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軍圍困錦州,祖大壽堅守不出。
明廷急令駐於寧遠的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赴援錦州,這樣的軍團不說打跑清兵,竭力堅守是不成問題的。
不要說兩年,守備20年都不會有大問題。
當時為什麼會把一個不爭的事實,演變成最終的精銳損失殆盡,寧錦防線就此徹底崩潰?
原因隻有一個,人心不齊,軍心不定,後勤補給脫節,將領各懷異心。
它係表麵看起來13萬援兵,自然還有守備的軍隊數萬。
但是他們毫無戰力的彰顯,其實是一個王朝最終滅亡的體現。
為什麼當時的一大群明援軍,隻帶三天口糧?
其實,當時近距離戰區的那些明朝將領,對皇帝究竟會不會調兵都沒有一個預測?畢竟臨時得到命令才跑路,走時帶的口糧也不多?
這也叫一種隊伍?這是什麼隊伍?還不如田間臨時糾集一群農夫,他們的效率或許會更高,會拖著騾子牽著馬匹,帶著全部家當去守城。
事實這是明朝軍隊,一直沒有一個戰時管理的製度和章法存在。
所以時時處處體現的都是累贅和拖遝,彰顯的是臃腫和官僚機製。
他不滅亡,誰會滅亡?
一個軍團,兵馬不至,糧草先行都不懂,遑論這些人還是讀過兵書的貴族世家子弟。
皇帝不下令,他們該打麻將的還在打,那些高級軍官們,此刻沒事,該去看看三姨太的還是得空去瞧一瞧,看看娃子什麼時候生......。
曆史就是這樣,總是不斷的上演一些低級錯誤給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