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
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為劉亮與李侔。
據說李自成入燕京後,從後宮中,國庫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
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彙略》借談遷之口,當時也說:“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
至於明朝滅亡,國庫裏還有很多不入賬的金銀存放,這一點我們也是不好質疑它的真假。
其實大明朝局如此混亂,曆代明朝君主,維係國家財政的同時,也得有錢孕養後宮一大群皇室之人。
一個王朝曆經數代,存有這樣多不上賬的銀子,一來是向百官克扣和收繳,上貢得來,也有內部暗中買官賣官,堆積所得的髒銀而在此彰顯.....
但其由來與事實,可信度並不高。
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
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內地白銀總產量隻有三千萬兩上下。
明亡前,雖有大量西班牙銀元與其它外籍銀元流入,但也隻有四千五百萬兩。
這些錢如果事實存在,就此可以定論,是皇帝自己黑吃黑,各種路徑弄來的,來曆不明的髒銀。
事實上這些錢在李自成入宮居住後不久,後來都消失了......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
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
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於是聯手擊潰李自成,義軍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
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餘三萬餘人。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在京本家人等,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義軍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
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
紫禁城正殿和後宮很多主殿,都是大清入關後期修繕的。
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複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李自成就此暴露出來的,屬於農民本家劣根性的枉殺無辜,不懂得治理國家的人品與德行,注定了他不會是引領一個民族走向富強民族的明君。
1644年(順治元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
1645年(順治二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采避戰的方式流竄,經鄧州、襄陽,入湖北。
當時他的北京城都保不住,“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
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卻病死途中。
四月李自成入住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
五月李自成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民兵殺死。
當時被砍得細碎的李自成屍首,也不知埋在何處。
李自成就此戰死後,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複性打擊。
《明史》也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後,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
當時這一支沒有了核心的義軍,何去何從,已經曆史注定了它最終的命運。
李自成一群人,在紫禁城裏驕奢淫逸,縱容部署亂殺民眾和前明朝官僚、商戶,亂收軍餉,迫害貴族致死的作為,他的這種死法,或許也是一種“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