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年即天啟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突然的決定遷都沈陽,他是有什麼目的?舍棄祖先曆代生活的草原而去牧草貧瘠的東北貧瘠之地,這合適麼?
於是在開會決定這件事時,他努爾哈赤遭到當時貝勒諸臣的反對。
但是天命汗努爾哈赤,力主遷都沈陽,他當時理由很充分的說:沈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蘇克蘇滸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
這個戰略經濟位子,係努爾哈赤綜合考量了曆史與地理、社會與自然、政治與軍事、民族與物產、形勝與交通等因素,而做出遷都沈陽的重大決策。
從此,沈陽第一次成為一個王朝的都城。
努爾哈赤力排眾異,強勢遷都沈陽,促進了遼河地域的經濟開發。
他注重采獵經濟,發明人參煮曬法,使部民獲得厚利,“滿洲民殷國富”。
後麵史書記載,努爾哈赤關注采煉業,也就是冶金製造行業。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始炒鐵,開金、銀礦”,開始較大規模地采礦、冶煉。
他尤為重視手工業生產,包括軍器、造船、紡織、製瓷、煮鹽、冶鑄、火藥等。
明朝也稱其“製造什物,極其精工”。
一個軍事強國,在製造業上不先進,那麼他們的軍備必然落後。
努爾哈赤對進入女真地區的各民族工匠“欣然接待,厚給雜物,牛馬亦給”。
從技術人才的應用上,努爾哈赤是走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程度上。
所以在改革開放的大前提下,很多特種行業領域,吸納了大量的技術人才,拱衛了目前國內前50強企業的雄厚基礎。
大力抓人才機製利用,促進人才的培養機製,也會是一個國家振興民族經濟,豎立自身著名品牌的一個前提。
這有點涉政了,趕緊收回話頭......
努爾哈赤曾說,有人以為東珠、金銀為寶,那是什麼寶呢?
天寒時能穿嗎?饑餓時能吃嗎?……收養能製造出國人所製造不出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寶。
因此,我們看清楚了,一個民族真正的財富不是東珠、不係金銀,它係可以無限產出價值的民族工匠,技術人才。
當然,如今很多國營、私營企業裏,某些無德無能的人意圖上位,圖它自己狹隘的私人利益,一群人構陷和搞宮心計,打壓和排擠人才出公司集團的作為,勢必引來自身企業的最終關門大吉。
畢竟市場行業激烈競爭,拚的是人才的數量,整體的員工煥發的品牌素質,而不是靠歪門邪道來拉關係,搞渠道......這是國際大經濟環境的趨勢和需要,誰搞不誠信與虛假,誰就砸自己企業招牌。
女真族遷都沈陽後,經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人的辛勤開發,沈陽及遼河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得到全麵開發與迅速發展,並帶動了東北地域的民族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東北的北大荒,後來為什麼成為米糧倉,這都是振興經濟,發展技術的成果。
所以這一個經驗也告訴我們,土地並沒有貧瘠的土地,隻有懶惰和知識不開化,不圖發展和不勤勞的人。
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成為陪都。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近代遼河流域、沈海地帶的區域經濟開發,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其經始者。
他不僅僅是馬背上能打天下的始祖,也是一個懂得經濟發展的時代變革者。
作為軍事學家的,能懂政治經濟學,事實很不簡單。這就叫,有兩把刷子。
當年的成吉思汗隻是會彎弓射鳥,他努爾哈赤至少在發展經濟上也看了很多使得曆史發生變革的書。
努爾哈赤一生打過12次大的勝仗,留下十大曆史功績,他的人生軌跡可以說是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