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談論努爾哈赤時,多沉迷於他巔峰時刻的輝煌,卻常常忽略他攀援過程的艱辛。
其實人都是趨炎附勢之輩,舔甘怯苦之流,自然是把他完美與神化,而不去談他幼時尿炕的故事。
所以會寫客觀曆史與真實的文人,必須得寫努爾哈赤幼年喪母,繼母那拉氏刻薄寡恩,家裏並不和睦,兄弟們鬧著分家的故事。
畢竟一個曆史偉人的崛起,不會是很突兀的,沒有曆史背景的。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當時聽了繼母挑唆,給他的產業極少,不夠他維持生活。
所以即使作為當時草原貴族的富二代,也是虛有其表。
其實努爾哈赤的青少年時代就是普通的牧民,所以吃盡了苦,挖人參、采蘑菇、揀榛子、摘木耳、拾鬆子,然後將這些東西運到撫順馬市去賣,以此來維持生活。
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沒有人生底層人民的悲苦磨難,也不可能成就他建立大清的宏圖大誌。
但是,在他25歲那年,更大的不幸降臨。
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同時死於明軍攻城的炮火。
這裏的理由和原因,我們前麵都說得很透徹了。
作為大明朝是不能坐著看一個女真部族,後金逐步強大的。
對少數民族實施打壓和迫害是時代的必然,事實其中也有個人掠奪的意味在其中。
祖父和父親一時間都去逝......這等於是集團公司的董事長突然掛了,......那麼,一個大企業何去何從?
這一事件,對努爾哈赤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關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一個重要的人物,王杲(gǎo)之死談起。
在當時的建州女真中,以王杲部族勢力最強。
王杲曾帶兵進犯明遼東首府遼陽,殺死指揮王國棟。
大明朝平亂後王杲被俘,被解送到北京問斬。
王杲死後,他的兒子阿台為報父仇,襲殺明軍。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明將李成梁就此提兵直搗阿台的住地古勒寨。
阿台妻子的祖父就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
覺昌安為了使孫女免於戰難,也為著城內部民減少傷亡,便同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一同進城,打算勸說阿台投降。
建州女真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暗中通敵明朝,導引攻城,向城上守軍喊話說:“李太師有令,誰殺死阿台,誰就做古勒城的城主!”
果然,城裏出現內奸,城被攻破,覺昌安和塔克世也不幸死於戰火。
其實這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一種典範。
事實,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同父親塔克世,不係做亂的亂黨,但是死於這次的無辜戰亂中......
努爾哈赤得到父、祖蒙難的噩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
他的到消息,當時質問道:“我祖、父為何被害?你們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
明朝派官員謝過也是惋惜的說:“非有意也,是誤殺耳!”
明軍當時也送還覺昌安和塔克世的遺體,朝廷賞給努爾哈赤“敕(chi)書三十道,馬三十匹”,還封他為指揮使。
其實這就是一個交待,一個很大的錯誤,畢竟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被攪進這種仇殺叛亂中的很多無辜者,死去的何止他祖、父二人?
但是,努爾哈赤怒氣未消,又不敢直接同明朝衝撞,便遷怒於尼堪外蘭。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以報父、祖之仇為名,以“十三副遺甲”,率領百餘人的隊伍,向尼堪外蘭的駐地圖倫城進攻,拉開了女真統一戰爭的曆史帷幕。
這就是沒有個人恩怨,就不存在民族仇恨的由來。
曆史就此鑄就了一個大清的開山鼻祖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