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功蓋神州(1 / 2)

作為開國始祖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後,進一步就必須統一東北地區。

明代中期以後,大明朝皇權衰落,已不能對東北廣大地區實行有效的區域管轄。

正是由於當時他們的地區管理嚴重失職,事實官吏昏聵無能,才給了草原部落獨立自主的機遇。

努爾哈赤及其子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艱苦努力,統一了東北:“自東北海濱,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斡(wo)難河源,遠邇(ěr)諸國,在在臣服。”

當時就是說,東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貝加爾湖,西至青海,南瀕日本海,北跨外興安嶺的地域,實際轄境大約有500萬平方公裏,和明朝實際控製麵積大致相等。

東北地區的重新統一,結束了長期部族戰爭蹂躪擄掠、相互殺伐,“介胄生蟣虱”、“黎民遭塗炭”的悲慘局麵。

這就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曆史基礎。

如果沒有努爾哈赤對東北的統一,後來沙俄東侵,日本南進,列強爭逐,東北疆域被誰人占有,實在難卜。

努爾哈赤製定滿族文字。

自金滅亡後,通曉女真文的人越來越少,到明朝中期已逐漸失傳。

滿語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語族,滿洲此前沒有文字。

努爾哈赤興起後,建州與朝鮮、明朝的來往公文,由一個名叫龔正陸的漢人用漢文書寫。

努爾哈赤在向女真人發布軍令、政令時,則用蒙古文,一般女真人既看不懂,又聽不懂。

至少把漢語“臥梅又聞花”讀了幾遍後,努爾哈赤下決心製定滿族文字。

沒有民族文字,則沒有民族文化。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紮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拚寫滿語,創製滿文,這就是無圈點滿文(老滿文),皇太極時改進成為有圈點滿文(新滿文)。

滿文記錄下東北亞地區,文化人類學的珍貴資料,並成為滿漢、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後來耶穌會士通過滿文將“四書”、“五經”翻譯到西方。

所以,努爾哈赤主持創製滿文,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裏程碑,是中華文化史和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獵組織形式,創建八旗製度。

女真族此前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都以牛錄為計算單位,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八旗製度。

規定:每300人設一牛錄額真,五個牛錄設一甲喇(là)額真,五個甲喇設一固山額真。

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製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漢語譯固山為“旗”。

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後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

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後來又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統稱八旗,而實際是二十四旗。

八旗製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披甲上陣。八旗製度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族聯結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氣蓬勃的社會機體。

八旗製度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創造,是清朝的一個核心社會製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一個關鍵。

促進滿族形成。

滿族是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吸收部分漢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朝鮮人等組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建州女真的統一,女真各部的統一,東北地區的統一,諸族的融合,各部的聯姻,八旗的創建,滿文的創製,使得新的滿族共同體出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

為反映這個滿族共同體形成的事實,皇太極於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詔諭曰:“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從此,滿洲族的名稱正式出現。滿洲族初為東北邊隅小部,繼而形成民族共同體,以至發展到當今千萬人的大民族。

滿洲族肇興的領袖,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建立後金政權。

創大業者,必立根本。

如果一個邊疆少數民族首領,不能依靠能力創建一個獨立政權,他就不能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強大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