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功蓋神州(2 / 2)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作為一個僻處邊境一隅的滿洲族首領,以赫圖阿拉為中心,參照蒙古政權、特別是中原漢族政權的範式,登上汗位,建立後金。

從此後金有了鞏固的根據地,以支持其統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事實也證明了曆代的開國建朝者,都要有經濟基礎和王政的統治根據地。

李自成的不成功,也是因為他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也沒有建立穩固的自身政權根據地。

浮萍一樣的集團,毫無根基的政權,事實會形同散沙,一衝即潰。

爾後,努爾哈赤克沈陽、占遼陽,奪廣寧、據義州。

都城先遷遼陽,繼遷沈陽。

其子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改元崇德,國號大清。自天命元年(1616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曆史共曆296年。曆史中的努爾哈赤“經始大業,造創帝基”,是大清帝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他的王朝曆史一直都有穩固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有一群為之效命的民眾,所以才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豐富軍事經驗。

努爾哈赤戎馬生涯長達44年,史稱他“用兵如神”,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

他締造和指揮的八旗軍,在17世紀前半葉,不僅是中國一支最富有戰鬥力的軍隊,而且是世界上一支戰力最強大的騎兵。

努爾哈赤統帥這支軍隊,先後取得古勒山之役、烏碣岩之役、哈達之役、輝發之役、烏拉之役、撫清之役、薩爾滸之役、葉赫之役、開鐵之役、沈遼之役、廣寧之役和覺華島之役12次大捷。

其中古勒山之戰、薩爾滸之戰、沈遼之戰、廣寧之戰和覺華島之戰,為其精彩之筆。

我們隨後會具體的介紹這幾次戰役的內容。

他在軍事謀略上,在指揮藝術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圍城攻堅、裏應外合、鐵騎馳突、速戰速決,體現了高超的智慧。

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就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兵略,成為中**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努爾哈赤在軍隊組織、軍隊訓練、軍事指揮、軍事藝術等方麵的作為,都可圈可點。

特別是他在作戰指揮藝術上,對許多軍事原則,如重視偵察、臨機善斷努爾哈赤禦用劍、誘敵深入、據險設伏、巧用疑兵、驅騎馳突、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一鼓作氣、速戰速決、用計行間、裏應外合等,都能熟練運用兵法,並予以自由發揮,豐富了中華古代軍事戰略思想的寶庫。

製定撫蒙政策。

自秦、漢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央王朝的北部邊患。

為此,秦始皇削平諸侯後,連接六國長城而為萬裏長城。

至明代,京師兩次遭北騎困擾,明英宗甚至成了瓦剌(là)兵的俘虜。徐達與戚繼光為固邊防,也大修長城。

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采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

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jin)、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係與轄治。

後漠南蒙古編入八旗,成為其大清王朝軍政的重要支柱。

喀爾喀蒙古實行旗盟製;厄魯特蒙古實行外紮薩克製。事實上大清皇室的聯姻製度,往往不同於漢、唐的公主下嫁,而是互相婚娶,真正在幾個不同民族中,事實成為兒女親家。

這是曆朝中央政權(元朝除外)對蒙古治策的重大創革。

後來康熙帝品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這就是以人防代替城防的、一種政策性成功。

清朝對蒙古的撫民固邊政策,其經始者就是努爾哈赤。

後期的大清王朝不斷的推進社會經濟改革,將後金社會的軍民統製起來。

努爾哈赤創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製,在經濟機製方麵,實行牛錄屯田、計丁授田和按丁編莊製度,初步實現了由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轉變。

努爾哈赤決定遷都沈陽,關注采煉業,這些都不重複描述。

所以統一女真各部,統一東北地區,製定滿族文字,創建八旗製度,建州女真的統一,建立後金政權,製定撫蒙政策,創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製,力主遷都沈陽發展經濟,關注采煉業壯大軍備。

這就是努爾哈赤建立大清,實施華夏攻略的十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