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山門殿與天王殿(2 / 3)

寺廟在早晚誦經時,會敲鍾擊鼓,以收攝心神,點醒執迷。佛鍾主要供寺廟做佛事、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起床、睡覺、吃飯等用處。不同用途敲不同的鍾。《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鍾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

晨昏敲鍾要連擊一百零八下。這個數字來源於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個數之和為一百零八,象征一年輪回,天長地久。也有說是一百零八下是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一百零八下的規則與“九”有關,因為我國認為“九”具有極高、至陽、吉祥之意。“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是把“九”的意境推向極致。故佛教有念經或誦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一百零八顆、菩薩一百零八尊、鳴鍾一百零八響之說。

鳴鍾的功德,在於解脫痛苦。據說月支國王與安西國王交戰,大獲全勝,殺人無數。當月支國王死後,轉生於大海中,成為幹頭魚。有劍輪將其包圍,環繞身頭,隨所隨生。在萬分痛苦中,這個前月支國王對羅漢憎維那說:“我聽到鍾聲時,就不感到痛苦,願為我長打鍾。”

佛經中講,除了人和畜生能聽聞到之外,鍾、鼓之聲,幾乎能被所有生命層次所感受,更能夠減輕“惡道”眾生的苦難。人臨命終將往生時,若聽到鍾聲便能去除往生的恐懼,心生善心、安詳而增長正念,利於往生善趣。當梵鍾叩響時,在三途惡道受苦的眾生,都得以停止痛苦熱惱的逼迫,暫時獲得解脫休息。敲鍾偈曰:“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早晚《鳴鍾偈》要配合擊鍾一句一叩,攝心叩誦全偈三遍,共一百零八下。

一般的遊人、香客到寺院撞鍾要撞三下。據說撞鍾三下,分別代表福、祿、壽,福就是福喜臨門,祿就是高官厚祿,壽就是延年益壽。

⊙鼓

鼓是與鍾一樣重要的法器。據經中所說,早在佛陀時代,鼓就與鍾共存。《楞嚴經》中記載:“阿難,汝更聽此祇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直到現在,鍾鼓常鳴仍是寺院的一大特征。

鼓由金、玉、木、石等製造而成,有各種形狀及大小。鼓在全世界各民族中使用比較廣泛,我國很早便將鼓用於儀式、武樂、軍陣中,具有集眾、報時、警報、振奮人心之用。

佛鼓具有報時和讚唄的作用。法鼓是禪宗寺院使用的大鼓之一,設於法堂東北角。法鼓在法會開始之前用來告知大眾,或者在主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時候敲擊。法鼓也比喻佛陀說法如鼓,可勸誡大眾向善,猶如擊鼓可誡兵前進。茶鼓設在法堂的西北角,在請茶、進齋、普請、放參更點時擊之,一般是長擊一通。大鼓是早晚報時、號令是所用的鼓。

四、天王殿

山門殿內,前供彌勒菩薩,左右兩側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尊。彌勒菩薩麵向外,迎接進來之人;韋馱天尊麵向大雄寶殿,護衛佛法。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的造像分為佛像、菩薩像、高僧像。彌勒菩薩、彌勒佛、布袋和尚是三大部類佛教造像。彌勒菩薩的造像有交腳彌勒、結跏趺坐、半跏趺坐、倚坐像、布袋和尚、立姿像、彌勒上生像、彌勒下生像及上生與下生的組合像。其中跏趺坐像一般為佛像,其他的為佛像或菩薩像。

早期的彌勒造像,多以印度彌勒為原型,著菩薩裝,頭戴寶冠,有些身披瓔珞等飾物,身材修長。造像的姿勢基本采取交腳坐式,上部有些做說法相;有些以手支頤,作思維狀。到北魏,彌勒造型定型,主要有兩種:一為菩薩裝,頭戴寶冠,坐姿為交腳式,呈說法相或思維相;另一為佛裝,頭梳發髻,多為站姿或交腳坐姿,施轉法輪印或無畏印。唐代初年,由於武則天稱帝,中國的大佛很多都是倚坐姿態的彌勒大像。

有的交腳菩薩坐像,是諸神請彌勒從兜率天降下的情節,彌勒菩薩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提著一個淨瓶,置兩膝間。有的倚坐佛像,造型樸素,身著僧衣,而菩薩造型則有如貴族,華美雍容,頭上束發,身上飾有項圈、臂釧、腕鐲等瓔珞珠寶,布帛繞體,形容莊嚴,手持淨瓶。

布袋彌勒的造像非常普及,長盛不衰,受人喜愛。笑口常開,顯得積極樂觀,無憂無慮,和藹可親。大肚翩腹,顯示了大度寬容,與人為善。輕鬆自在,顯示了他平民化的身份,拉近了與老百姓的距離。

⊙東方持國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