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決策、規劃完整的製定出以後,就要靠落實人員在“技術”層麵上具體的操作。此時就要求操作人員要能夠運用正確的策略,才能保證落實工作的有效性。這其中有許多已有的成功的經驗。如:決策目標不能脫離現實,員工要有準確的角色定位,要及時跟進、檢查自己的工作,要融入團隊……隻有在具體的“技術”層麵上的操作得當,才能走上正確的落實轉道。
生活中我們發現,很多企業之所以無法實現有效落實,往往是因為他們的心態與現實脫了節,盲目的自信使這些企業經曆種種挫折,無法走向成功。
在落實過程中我們需要自信,但這種自信必須與現實統一起來,否則便無法實現有效落實。
實事求是是有效落實的核心要素,但對於大多數組織來說,員工都是在盡量避免或掩蓋現實。為什麼呢?因為實事求是的態度有時會使得生活變得非常殘酷,尤其是涉及利益的時候更是如此,有些領導喜歡太平而不喜歡冒險。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喜歡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掩蓋錯誤或危險,或者拖延時間來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他們希望能夠避免對抗,大家都希望彙報好消息,沒有人願意成為製造麻煩、對抗上級的倒黴蛋。“皇帝的新衣”就是一個典型的寓言,現實中這種情況很多。
在一些企業中,當我們要求領導者描述自己企業的優勢與劣勢的時候,對方總是對自己的優勢誇誇其談,而對於自己的弱勢總是諱莫如深。問題在於,對別人不講自己的弱勢沒有關係,如果自己都認為沒有什麼弱勢,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大企業更是如此,安然、世界通訊等企業的垮台與其脫離現實的態度有直接關係。
企業的管理者認為戰略管理人員能夠從他們的計劃係統中將預測的結果分離出來,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他們可以通過正式的渠道獲得情報。隨意的話語、流言、推理、模糊的印象,事實上這些都需要整理成公司的數據,並被硬化和集中,才能以易於理解的形式定期提供給使用者。換言之,不論計劃係統采用怎樣的名稱:“信息技術”、“戰略信息係統”、“綜合係統”或者幹脆稱為“管理信息係統”,他們都必須相信他們的係統。遺憾的是,這些係統所依賴的硬數據通常被證明具有下列明顯的缺陷:
第一,硬數據的範圍通常有限,缺乏多樣性。它們往往不能包括重要的非經濟的和非量化的因素。許多對於戰略製定非常重要的信息,是不能轉化成硬數據的:比如,顧客臉上的表情、工廠裏的工作氛圍、政府官員說話的腔調,這些都可以成為管理人員的信息,但卻不能成為正式係統的信息。這就是為什麼管理人員通常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發展他們自己的個人信息係統,組建各類交際和情報人員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