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著名人力資源專家說過這樣一段話:“一件事情,做還是不做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最大的差別在於為什麼做和為什麼不做,從哪個角度做最有效。這也就是說,執行不是常人所想像中的簡單的‘做事情’,也不是那些能夠完成和不能夠完成的東西。執行的真諦和核心是‘做正確的事情’,並‘把事情做正確’。及時跟進檢查自己的工作,是對‘把事情做正確’的確認和總結。”
在絕大多數的企業中,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特殊的群體。在這個特殊的群體中,群體成員得到的工作指示不可謂不明確具體,他們的能力也不可謂不高,他們卻常常陷入低績效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表明,這些人之所以執行不力,關鍵原因在於他們執行任務時,沒有及時跟進檢查自己的工作。由於缺乏跟進檢查,即使執行偏離了正確軌道,你卻還自以為正在正確地做事。如此一番下來,工作結果自然難如人意。這也從側麵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檢查”得不到嚴肅的對待,再清晰的工作指示,再明確的目標也沒有多大意義。
朱莉婭應聘到一家成長迅速的報社任記者。年輕而有天賦的她興奮極了,作為一名新員工,她決意要做出一些成績來,向眾人展示自己的才華,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
一天,朱莉婭發現總編非常著急,便主動詢問原因。原來因為臨時擴版,三版的《每日論壇》欄目還缺少一篇關於當地某醫學專家的特寫文章。朱莉婭聽後,覺得表現的機會到了。因為她對醫學頗為了解,她立即向總編保證,她能如期做好這件事情。當然,她也知道時間很緊迫。
回到辦公室後,朱莉婭為按時完成這篇文章,馬上上網收集相關資料。也許是太興奮太緊張的緣故,朱莉婭在搜索資料時竟然把那位醫學專家的名字漏輸了一個字母。結果,朱莉婭得到的是另一位醫學人士的資料。
由於時間緊,她來不及細看資料,匆匆看過後,她便馬上列出采訪提綱,去采訪那位醫學專家。采訪過程中,朱莉婭也發現那位醫學專家所說的與她所掌握的資料不太相符。雖有些納悶,但她並沒放在心上。回來後,朱莉婭將網絡上收集的資料和采訪資料相結合,連夜精心趕製出一份特寫報道,交給總編輯。
第二天早晨報紙麵市後不久,這篇失真特寫便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所有的讀者都開始懷疑報紙的真實性。為了挽回讀者的信任,朱莉婭所在報社不得不公開向兩位醫學專家道歉。當然,朱莉婭也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朱莉婭所犯的錯誤並非不可避免,隻要她在執行任務時,及時跟進檢查一下自己所取得的工作成果,失真的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惜的是,“得意忘形”的朱莉婭沒有這麼做。所以說,及時檢查自己的工作是有效執行的有力保障。即使是最優秀的員工,及時檢查工作也是必要的。
員工在跟蹤自己執行的成果時應著重檢查以下內容:及時了解自己是否在按原定的計劃執行;考慮有無妨礙工作進展的意外情況出現,並對出現的阻礙給予及時解決;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看看它是否與整體進程相一致;反思、檢討自己的行為,以便改進工作的成果。優秀員工在跟進檢查自己的工作時,從不會忽視關鍵細節,他們的目光會集中於:工作進度、工作態度、履行任務的質與量、運作方式是否合適、有無必要對自身進行修正、是否還有更大的發揮餘地、是否確切地了解該項任務的主旨,並按“主旨”精神的方向完成任務。
為了防止遺漏,高效執行的優秀員工在接受任務後,通常會以任務為根本,建立一份詳細的執行計劃並把它捆綁在日程表上。他們將檢查的內容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及時間表上的細節。這樣,跟進檢查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執行了。
一份詳細的工作執行計劃通常能回答如下的問題:
“為了高效完成任務,應該首先采取什麼樣的步驟和行動?”
“我同時能做哪些事情?”
“要完成任務我還需要改變什麼?”
人是有惰性的,任何人執行任務時都需要經常被督促和被鞭策,需要不停地被給予動力。因此,從執行的一開始,優秀員工就假定隻要完成了執行計劃上的每項檢查內容,就能良好地完成任務,並以此來激勵自己。
在這裏,我們之所以用“假定”這個詞,是因為製定了附有“及時檢查”項目的執行計劃,並不能讓你一勞永逸,它還不是萬全之策,也不能保證你一定能夠高效執行。因為執行過程中潛伏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它們都可能阻礙你不折不扣地按計劃執行任務的想法,有時甚至還會迫使你改變預定的整個工作流程。對於這一點,你必須加以警惕。當然,這也更加說明了“及時跟進檢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跟進檢查是確保任務有效落實的最根本保證,隻有及時跟進檢查自己的工作進度,才能把任務執行到底。跟進檢查不僅有利於任務的完成,還能發現自己在落實過程中的漏洞和問題,使自己的落實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