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二(1424)年,明成祖病逝,仁宗即位。下令停止下西洋,大明與西洋各國間的經濟往來逐漸衰弱,政治影響也越來越小。
宣德六(1431)年,明宣宗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改變這種局麵。此時鄭和已是花甲之年。第七次下西洋,鄭和幾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各國、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的國家。宣德八(1433)年七月,鄭和船隊在滿刺加裝載貨物,返回南京。
由於多次出海,鄭和長年勞累,精疲力竭,最後一次航行回國不到兩年,就於1434年在南京病逝了。
土木堡之變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擅權,朝政日益混亂,邊防空虛。這時,蒙古瓦刺部強大起來。瓦剌首領也先夢想恢複“大元一統天下”,便極力向中原擴張。公元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率軍攻打明朝。王振慫恿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以建君威,英宗接納了他的建議。然而倉促出兵,行伍不整,糧餉不齊,士氣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軍抵達大同,也先假裝敗退,誘明軍深入。明軍先頭部隊中伏擊而大敗,王振聽到前方軍隊失敗,心裏非常恐慌,急忙令大軍撤退。在回軍路上,王振不聽大同總兵讓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遊,以耀鄉裏。行40裏後,王振又急令軍隊轉道宣府,以避免大軍踏壞他家鄉的莊稼,而這樣就耽誤了許多時間。十四日停駐在木土堡時,被瓦刺軍隊追到並團團圍住,明軍被圍困兩天,人馬無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請和。瓦刺軍也先假裝言和。當明軍移營出城時,乘此機會將他們包圍了起來。明軍倉促間人仰馬翻,死者無數。英宗被俘。戰鬥中,護衛將軍樊忠義憤填膺,將王振一錘擊死。此一戰役,明軍死傷數10萬,文武官員也死傷50餘人。這就是曆史上的“土木堡之變”。
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始稱代宗,年號景泰。時值瓦刺軍進犯北京,於謙力主抗擊瓦剌,誓死保衛京師,得到景帝的支持。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刺大敗而歸,英宗朱祁鎮被無條件地釋放回朝。英宗回來以後,代宗並沒有把皇位還給他,而是尊英宗為太上皇,讓其深居南宮,並對南宮嚴密封鎖,以防不測。
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代宗忽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易位”問題又成了大臣們私下裏議論的話題。武清侯石亨和宮內太監曹吉祥等人主張讓原來英宗立的太子即位。大臣徐有貞卻認為現在代宗病重,而太上皇又健在,不如趁此機會擁立太上皇複位。這樣不但肯定能夠成功,而且將來論起迎複之功,也一定能加官晉爵。石亨和曹吉祥聽了徐有貞這一番話,覺得可行。他們馬上分頭行動,準備發動政變。
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帶著1000名兵卒闖到南宮,打破宮門強行進入,帶出被關押在裏麵的英宗,直接奔向奉天殿。曹吉祥馬上派自己的親信太監去召集各位大臣,讓朝臣們馬上到大殿朝見,說有重要事情要宣布。大臣們一到,大殿裏馬上鍾鼓齊鳴,就見被幽禁許久的英宗走上殿來,坐在寶座上。大臣們隨著司禮太監一聲“太上皇重登金殿。文武百官進殿朝見”的呼聲,紛紛跪在地上,向複辟成功的英宗行了朝見大禮。
一朝大權在手,英宗就毫不客氣地又將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將其遷回西內,後轉禁於小南城(今南池子普度寺)。英宗還屢下詔書,陳述這位做了8年皇帝的兄弟的“不孝、不義”等罪狀。
離開皇位僅一個月,朱祁鈺就一命嗚呼了,死時年僅30歲。以親王禮葬於西山(即今金山口的景泰陵)。從此,英宗朱祁鎮又開始了他為時8年的第二次統治時期。這一事件,曆史上稱為“奪門之變”,又稱“南宮複辟”,是明朝第二次統治集團內部的皇位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