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即位之初,剪除了以鏊拜為首的滿族貴族中的保守勢力。強調“滿漢一視”,緩和民族矛盾,奠定了百年盛世的基礎。他在位期間。致力於鞏固邊疆,消除割據,反對分裂。先後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兩度親征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抗擊沙俄的侵略,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與俄國簽訂劃定中俄東段邊界的《尼布楚條約》。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為清朝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雍正帝在位期間,繼續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在西藏設置了駐藏大臣。乾隆帝最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挫敗沙俄對我國西北領土的擴張野心。之後又於天山南北路分置伊犁將軍、參讚大臣,對新疆地區實施統治和管理,還擊敗廓爾喀(尼泊爾)對西藏的入侵。頒行《欽定西藏章程》,對西藏的政治、經濟、軍事實施重大改革,提高駐藏大臣的職權。規定達賴、班禪及其他活佛轉世的“金本巴瓶掣簽”儀式,均須在駐藏大臣監視下進行,並星請中央朝廷欽定批準。

經康、雍、乾三代平定叛亂,反擊侵略的鬥爭,最終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經濟方麵,三個皇帝都注意發展生產,采取廢除滿族貴族的圈地、獎勵墾荒、實行更名田(即將原明代藩王莊田免價給予原佃戶耕種,佃戶改為民戶,田地永為世業)等措施;並調整賦役製度,推行“攤丁人畝”的賦稅製度。此外三帝還經常大規模地蠲免錢糧,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為發展生產,三帝在位期間,先後對黃河、永定河進行了治理,並在江、浙修築近300裏長的海堤,以治理水患,保護農業生產。經過百餘年的恢複和發展,至乾隆中葉,社會經濟水平已達到並超過明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國家統治方麵,進一步加強皇權,設軍機處,實行奏折製度,根絕宦官幹政,製定嚴刑峻法,殘酷鎮壓反叛;且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製,自中央到地方。建立嚴密的統治網絡,極大地強化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在康、雍、乾三代的百餘年間,國力強盛,國內局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國家的統一得到極大的鞏固,而被史家譽為“康乾盛世”。

閉關政策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外國商品很難打入中國市場,主要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對外國商品有強大的抗拒力。清政府一方麵對中國人出洋貿易和居住進行嚴格限製,規定出洋船隻的大小、型製與裝載貨物的品種、數量,水手客商人數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麵對來華外國人的活動也加以限製,指定在廣州一口通商。規定進出口貨物的種類,對外國商人在中國的行動、起居製定規條,稽查防範。特別是設立行商製度,使來華的外商隻能和指定的行商交易,不準和其他人往來。這種閉關政策建立在落後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力圖與外部世界隔離,以保存、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然而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並不能消除或減輕外國的侵略,反而窒息了本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妨礙了中國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

三藩之亂

清朝入關後,封明朝三位降將吳三桂、尚可喜(後為其子尚之信)、耿繼茂(後為其子耿精忠)為王。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結束其各擁兵自重、獨霸封地的局麵。

朝廷的撤藩令下達後,“三藩”之首的吳三桂非常氣憤,便密謀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月,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等清朝官吏後,自稱周王,並向湖南進兵,清兵措手不及,節節敗退。隨即,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部紛紛起來呼應。至此,三藩之亂形成。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是最強的,給清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他目光短淺,並沒有乘勢追擊,貽誤戰機。康熙帝從容迎敵,並清楚地認識到三藩之中吳三桂是禍首,三桂滅、諸藩散。戰鬥進行了兩年多,戰場形勢逐漸發生逆轉,西麵叛軍王輔臣投降;東麵耿精忠作戰不力,勢窮乞降;不久廣東、廣西的尚之信也放下武器。在這期間,吳三桂病死,其子吳世藩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昆明被清軍攻陷,吳世藩自殺。尚之信在1680年被賜死,耿精忠被俘後解至京師處死。這場曆時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下來。

施琅收複台灣

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將荷蘭殖民主義者一舉擊敗,收複了台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把台灣從祖國的懷抱裏分離出去。公元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台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麵。

在這種形勢麵前。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命他收複台灣。施琅抱定收複台灣的決心,製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喉”的進軍戰略。於公元1683年6月14日,率領大小戰艦300餘艘,水師2萬餘人,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勇猛殺敵,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清軍將士受他的鼓舞,舍生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