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布諭旨,隻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恩晉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隻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馮錫範等台灣決策人經過認真思考,終於做出了曆史性的決定,表示願意結束抵抗,使台灣回歸祖國。

公元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赴台灣進行接管丁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布了《諭台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製定了一係列措施安撫民眾,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爾後,施琅兌現了他的承諾,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台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清宮四大奇案

順治出家:順治生前好僧,曾以“佛門弟子”自稱。順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喪告天下。說是年僅24歲的順治死了。然而還有另一種說法,說順治沒死,而是因為皇貴妃董鄂氏死了,他陷入了傷痛之中不能自拔。於是離開皇宮到五台山出家去了。

雍正繼位: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名胤稹。康熙帝生前並無意傳位於他,倒是對十四子頗為倚重。後來雍正登上了皇位,成了眾說紛紜的謎。曆來傳說是雍正與尚書隆科多合謀將遺詔“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順地成了繼位人。不過有人對此也提出了異議,主要是“於”和“於”,在當時絕不通用,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之死:雍正上台後,大肆殺戮,大搞文字獄,使很多人無辜被殺。當時浙江學者呂留良,評論時文犯了忌,死後被人告發,呂留良被戮屍。傳說家族中,除孫女呂四娘逃出外,其他人都被雍正殺害。後來呂四娘練得一身好武藝,終於割去了雍正的腦袋。據說,雍正暴死後,是用黃金刻了個腦袋入殮的。

光緒之死:光緒名載湉,本是慈禧太後妹夫醇親王的兒子。慈禧親生兒子同治19歲死後,慈禧便選中了年僅四歲的載湉舌做了皇帝。不過,光緒處處受製於慈禧,名為皇帝,實為傀儡,雙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變法失敗,慈禧便幹脆把光緒囚禁於瀛台。由於光緒在慈禧之前死去,所以,過去就有慈禧毒死光緒一說。近來從故宮檔案中查到有關資料,認為光緒確係病死。

和之死

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他少年時家境貧寒,後來在皇宮內任三等侍衛。和珅雖然官職低微,才學平平,但他儀表俊偉,機靈善辯,特別善於察言觀色,迎合主子,由此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所以,他進皇宮不滿10年,就升職到軍機大臣。乾隆十分信任和珅,甚至到了離不開他的地步。和珅身居要職達24年之久。

公元1795年,乾隆帝傳位給嘉慶,自己則退位做太上皇。嘉慶雖然身為皇帝,但如果有事要向乾隆稟奏的話,還要通過和珅代奏。有一次,嘉慶帝的老師朱珪由兩廣總督升任大學士,皇帝寫詩祝賀,沒想到和珅向乾隆告了一狀,說嘉慶帝在向下屬“市恩”。結果,朱珪被降為安徽巡撫,嘉慶帝也因此得罪了父親。但是,和珅過於得意忘形了,因為乾隆總有離去的一天,不可永遠庇護他。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第二天,嘉慶帝就宣布了和砷有20條大罪,下令馬上將和珅逮捕入獄。嘉慶本來要將和珅淩遲處死,但考慮到他曾經是太上皇的老臣,便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和珅被治罪抄家,查抄的家產價值竟然約合8億兩銀子,相當於清朝十幾年的國庫收入。

虎門銷煙

19世紀中葉以後,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侵略者對華鴉片走私泛濫全國,造成深重的民族災難。為此,林則徐在1837~1838年任湖廣總督期間,設立禁煙局,嚴查煙具和鴉片,大張旗鼓地禁煙,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838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張。林則徐上疏支持,道光帝決心戒煙,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東禁煙。林則徐在廣東省內大力禁煙,頒布《禁煙章程十條》,嚴懲販賣、吸食者1600多名,收繳煙土、煙膏46萬多兩,煙槍4萬餘支。同時還收繳外商鴉片20283箱,2119麻袋,合計2376254斤。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虎門海灘,林則徐親自主持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將所繳鴉片用鹽鹵和石灰浸化的辦法加以銷毀。成千上萬的群眾觀看了這一次禁煙活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和英美鴉片商販的囂張氣焰。

鴉片戰爭

1840年6月,英國以中國禁煙為借口,派出一支由48艘軍艦、4000名士兵組成的侵略軍對中國發動侵略性的鴉片戰爭。由於林則徐在廣東做了充分準備,侵略軍為了避免在廣東作戰,沿海北上,轉攻廈門,被鄧廷楨率領的愛國官兵擊退,侵略軍又轉攻浙江,侵占定海,繼而進攻天津海口,威脅北京。昏庸無能的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改派主降的琦善到廣州議和。琦善同英軍簽訂了《南京條約》,答應割讓香港和賠款給英國。道光帝認為這個和約有損清朝尊嚴,決定對英作戰,派奕山到廣州主持軍務。1841年2月,英軍再次進攻虎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部奮力反抗,激戰中,老將關天培壯烈犧牲,清軍400多將士全部戰死,虎門要塞落入敵手。此後,戰事不但擴大,英軍艦艇駛至南京下關江麵,陳兵南京城下,逼迫清政府談判。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