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經營好自己的財富人生(1 / 3)

洛克菲勒曾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命運要由自己去開創,真心希望的東西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得到。在這個世界上,不渴望成功、不渴望擁有財富的人寥寥無幾,如果你真心想得到,就要竭盡全力去創造。當然了,別忘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努力去掙錢吧,手裏每多一分錢,就增加了一分決定未來命運的力量。”洛克菲勒如是說。有人認為,洛克菲勒太過於看重金錢的作用,事實上,如果能用自己通過正當途徑獲取的財富去交換人生的成就感,去幫助那些掙紮在貧苦邊緣的人們,又有什麼錯誤呢?因此,我們一定要經營好自己的財富人生,努力成長為一名“富人”!

我不可以當窮人

通常情況下,一個聰明人由於其過人的天賦和才華,更容易在各種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學生時代,聰明的學生往往會受到老師的喜愛和同學的刮目相看;走向社會後,聰明人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在所從事的領域中取得成功。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充斥著聰明、富有才華的窮人。撇開各種不同的外部環境,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一些聰明人會落魄成了窮人呢?

一個聰明人之所以會落魄為窮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於其缺乏成為富人的堅定信念。信念是一個人的靈魂,信念左右一個人的命運。強者之所以強,是因為其心中始終充溢著堅定的信念。在堅定信念的鼓舞下,他的意識中幾乎不存在什麼做不了的事;弱者之所以弱,是因為其信念不堅定或根本就沒有信念,麵對同一事物,他更多地看到的是“我不能”!換句話說,強者眼中看到的是成功,弱者眼中看到是失敗。缺乏信念的人往往沒有誌向和抱負,也沒有人生目標,或者即便有,卻不願付出努力,害怕遇到困難。最終難免隨波逐流。

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我應該是富翁,我沒有權利當窮人。”洛克菲勒小的時候,由於父親常年遊蕩在外,家裏兄弟姐妹又多,母親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改善窘迫的家境,生活常常需要靠好心人的接濟。而洛克菲勒的母親是一個不向貧困低頭的人,她一邊感激著好心人的救濟,一邊教育長子洛克菲勒要擔負起對家庭的職責。事實上,自從那時候起,洛克菲勒的心中就萌生了這樣一個信念:我應該是富翁,我不可以當窮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信念變得越加堅定,且給予了洛克菲勒無比的鬥誌去追逐財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洛克菲勒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功。

在邁向成功、獲取財富的過程中,遇到艱難險阻是在所難免的事情,洛克菲勒也不例外,在創富的過程中,他也曾遭遇重重危機,但每次都是靠信念和智慧將它們一一化解。因此,在遇到困難時,一定不能輕言放棄,而應拍拍自己的胸脯說:“我能行!方法總比問題多!”

洛克菲勒曾教育自己的兒子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花時間讓自己富裕起來。”他還說:“很多悲劇都因偏執而引發,製造貧窮的人也是一樣。”

有一次,洛克菲勒去教堂做禮拜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叫漢森的年輕人,他是一個在節衣縮食中勉強度日的小花匠。漢森認為堅守貧窮是種美德,還不無嘲諷地說:“洛克菲勒先生,您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金錢是萬惡之源,這是《聖經》上說的。”

似乎就在那一瞬間,洛克菲勒明白漢森為什麼隻能勉強維持生計了?他告訴漢森說:“年輕人,我自小就不斷接受各種基督教格言的熏陶,且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我想你也是一樣。但我的記憶力似乎要比你好一些,你忘了,在那句話的前邊還有一個詞——喜愛,‘喜愛金錢是萬惡之源’。”

“你說什麼?”漢森的嘴巴大張著問。

“是的,年輕人,‘喜愛金錢是萬惡之源’。想想看,如果你有了錢,就可以以此惠及你的家人、朋友,給他們快樂、幸福的生活,更可惠及社會,拯救那些孤苦無助的窮人,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金錢就會成為幸福之源。”洛克菲勒說道。

“你不應該讓那些偏執的觀念鎖住你的思維和手腳,有了錢你就有了力量,而紐約充滿了致富的機會,你應該致富,而且能夠致富。”洛克菲勒繼續說道。

古往今來,不乏自命清高者,他們以不愛金錢而自負。事實上,金錢本身並沒有罪過,責任全在人。古語有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道。”隻要正當地爭取和花費金錢,愛錢亦無妨。從這個角度來看,洛克菲勒的話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不要再讓狹隘的觀念束縛住我們的內心。

除此以外,要想成功創富,還應具備富人的思維,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乞丐懶洋洋地躺在街頭,在他的麵前放著一隻破碗,旁邊還放著一根討飯棍。每天都有很多行人從他麵前經過,有人見他可憐,就在他的破碗裏丟幾個硬幣。

有一天,轉機來了。一個穿戴整齊的年輕律師出現在了乞丐麵前,他溫和地對這個乞丐說:“先生您好,您的一個遠房親戚不幸去世了,留下了3000萬美元的遺產,根據我們的調查,您是這筆遺產的唯一繼承人,所以請你在這份文件上簽個字,這筆遺產就屬於您了。”一瞬間,這個人從一無所有的乞丐變成了千萬富翁。

有個記者采訪他:“您得到這筆3000萬的遺產後,最想要去做的是什麼事呢?”

這個人回答說:“我首先要去買一隻像樣一點的碗,再去買一根漂亮的棍子,這樣我就可以像模像樣地討飯了。”

由此可見,要想成為富翁,不僅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創富,還要像一個真正的富翁那樣去思考和行動。

智慧箴言

洛克菲勒曾給自己的兒子小約翰提出了這樣一條忠告:“努力去掙錢吧,手裏每多一分錢,就增加了一分決定未來命運的力量。”有人說,洛克菲勒太過於看重金錢的作用,事實上,如果能用自己通過正當途徑獲取的財富去交換人生的成就感,去救助那些掙紮在貧苦邊緣的人們,又有什麼錯誤呢?

讓每一分錢都帶來效益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消費也越來越多元化,因此,理財已成為現代人們生活中的特別需要。正確的理財觀念是叩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錢多錢少都需要理財,千萬別讓“等有了錢再說”這種觀念誤了“錢程”。

洛克菲勒曾教育自己的兒女說:“讓每一分錢都帶來效益”、“每一分錢都要讓它物有所值”,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永遠都不會富有:第一種是及時行樂、揮霍無度的人,他們喜歡過光鮮亮麗的生活,對奢侈品興趣盎然,竭盡所能地想要擁有精美的華服、昂貴的汽車、豪華的住宅,以及價格不菲的藝術品。第二種人是喜歡把錢存在銀行裏的人,他們認為這樣是萬無一失的方法,事實上,這跟把錢冷凍起來沒什麼兩樣,單靠利息並不能發財致富。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洛克菲勒的觀念,第一,節流等於開源,節流是積累財富的第一原則,如果不懂得節約,一味揮霍無度,那麼無論你掙多少錢,都隻能成為過路財神。這是一個通俗的道理,無須再多言。

第二,錢進銀行,隻會越來越少。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習慣於手頭一有閑錢,就往郵局或銀行定存賬戶裏頭放,有時候連利率是多少都不太關心。據相關專家分析,儲蓄雖然是積累財富的首要步驟,但是通貨膨脹侵蝕獲利的速度比利率上漲的速度快得多,把錢存進銀行,隻會越來越少!我們不妨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富翁,他將自己的一大袋黃金放在床頭,這樣每天睡覺時就能看到黃金,摸到黃金。

但是有一天,富翁開始憂心忡忡起來:萬一黃金被小偷偷走該怎麼辦呢?再三忖度之後,他決定將黃金藏到遠處的一個森林裏。於是就跑到森林裏,在一塊大石頭底下挖了一個大洞,把這袋黃金埋在洞裏麵。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夜不能寐,隔三差五地,就會到森林裏埋黃金的地方看看黃金還在不在。

有一天,一個小偷尾隨這個富翁來到了森林,發現了富翁的秘密,第二天就悄無聲息地把這袋黃金偷走了。等富翁再來看自己的黃金,卻發現它們已經被人偷走了,於是坐在洞口的石頭上,獨自垂淚,傷心欲絕。這時候,一位智者走了過來,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後,就對這位富翁說:“我有辦法幫你把黃金找回來!”富翁轉憂為喜。

於是,這位智者拿起金色的油漆,把那塊大石頭塗成了金黃色,然後在上麵寫下了“一千兩黃金”的字樣。寫完之後,智者告訴這位富翁:“從今天起,你又可以天天來這裏看你的黃金了,而且再也不必擔心這塊大黃金被人偷走。”

富翁看了看眼前的場景,半天說不出話來……

其實,在智者的眼中,如果金銀財寶沒有拿出來使用,那麼藏在洞穴裏的一袋子黃金,與塗成黃金樣的大石頭就沒什麼兩樣。這個故事告誡我們,要做一個善用金錢的人,而不是當一個“守財奴”!

洛克菲勒曾對自己的兒子小約翰提出了這樣一條忠告:“不要一味去尋找花錢的方法,那等同於在尋找增加負債的方法,而是要尋找各種投資的方法,因為財富是可以拿來滋生更多的錢財,我們要把錢拿來投資,創造更多的財富。”

是的,對於普通人來講,隻有通過有效的投資,讓自己的錢流通起來,才能較快地達到積累財富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兩個典型人物之間的財富對比,來揭示這個道理。通用電氣前總裁傑克·韋爾奇號稱“打工皇帝“,他年薪超過千萬美元。巴菲特是世界“投資第一人”。巴菲特四十多年前創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時候,僅投入1500萬美元,後來成為全球多樣性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韋爾奇擁有超過4億美元的身價,與巴菲特的440億美元相比,就顯得太少了。可見致富方式選擇的差別,最終決定了韋爾奇與巴菲特之間存在著那麼遙遠的財富距離。

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

智慧箴言

巴菲特曾經說過:“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亞洲首富李嘉誠有一句:“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後要靠錢賺錢。”由此可見,大凡富人都有這樣的意識:錢生錢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讓每一分錢都帶來最大化的效益。

“貪心”有時會讓你受益

人們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 意思是說,人的貪欲無止境,就像小小的蛇,要把龐然大物的象吞下去一樣。還有人說:“貪心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口裏塞得太多,往往噎住喉嚨”,這些話固然有其道理,都在啟示人們不能無限製索取,要懂得適可而止。然而,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也許我們就會意識到,“貪心”有時候也並非是一件壞事,如果運用得當,就會讓你受益匪淺。

洛克菲勒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企業家,他十分看重“貪心”對自己事業的內在驅動作用。他曾說:“冷靜地回溯曆史,檢視人類文明進步的腳印,我們可以發現,沒有一個社會不是建立在貪心之上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貪心的人。誰會停止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占有呢?是的,如果你擁有一顆橄欖,你就會幻想擁有一整顆橄欖樹。”“自然界不是仁慈、無私的地方,而是強者為王、適者生存的天地,我們這個所謂的文明社會也同樣如此。如果你不貪心,或許你就會被別人貪掉,畢竟可口的甜點不是很多。”

細細想來,洛克菲勒的話也不無道理,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人類社會因“貪心”而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取得進步。當人們覺得步行不夠快時,就有人發明了牛車、馬車、火車、汽車、飛機;當人們覺得雙手不夠用時,就有人發明了錘子、鋤頭、機器;當人們覺得眼睛看得不夠遠、不夠清時,就發明了望遠鏡;當人們覺得溝通有很多不便時,就發明了留聲機、電話;當人們覺得腦袋不夠用時,就發明了珠算、電腦……人們不斷地發明新工具,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也不斷地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試想,如果不是因為“貪心”,人類前進的腳步就會受到阻礙,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因此,就這個角度出發,“貪心”不僅沒有錯誤,而且大有必要。

洛克菲勒曾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如果你要想獲得財富,創造非凡的人生,‘貪心’實在是大有必要!”事實上的確如此,沒有了“貪心”,前進的腳步就會變得緩慢而踟躕,甚至停滯或倒退。貪心的潛台詞,就是我要,我要的更多……幾乎每一個人的心底都會做此呐喊,隻是囿於道德、尊嚴,顧及臉麵,人們才將貪心緊緊地遮掩起來,才使得貪心成為一個令人不齒的詞語。

早在讀書的時候,洛克菲勒的一位老師就曾教育同學們說:“‘貪心’沒有什麼不好,我認為‘貪心’是件好事,人人都可以‘貪心’。從‘貪心’開始,才會有希望!”此言一出,眾學生嘩然,唯有洛克菲勒從心底表示認同。後來,他曾回憶說:“這是一句讓我終生難忘的話,這句話可以說改變了我的命運。那真是一位別有洞見的老師,我至今感謝他。”

洛克菲勒在與山姆·安德魯斯合辦石油公司之初,他的“貪心”就在不斷膨脹,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會提醒自己:我要成為科利佛蘭最大的煉油商,讓流淌的油溪化成一捆捆的鈔票,我要讓每一個念頭都服從於利益動機,幫我成為石油之王。正是這種奮發向上、不屈不撓的念頭讓洛克菲勒在創業艱難甚至要忍饑挨餓的日子裏事必躬親,日夜奔波勞碌,終於取得了曆史上少有人取得的成就。

由此可見,對於人生奮鬥目標的追逐,要永不停息。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一個“貪心”的人定是一個不斷進取的人,無論在學習還是事業上,他都會永不知足,不斷前進,進而取得成就,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很多人都曾問過洛克菲勒同一個問題:是什麼支持你走上了財富之巔?對於洛克菲勒本人來說,他不能表露真實的心聲,因為貪心為人們所不齒。然而,洛克菲勒卻在私底下對自己的兒子說:“事實上支撐我成為一代巨富的力量,就是我喚起了我的‘貪心’,更膨脹了我的‘貪心’。”“釋放出無時無刻不在跳動的‘貪心’,就等於釋放出了我們生命的潛能。我由一個周薪隻有5美元的簿記員到今天美國最富有的人,是‘貪心’讓我實現了這個奇跡。‘貪心’是推動我創造財富的力量,正如它是推動社會演進的強大動力一樣。”在洛克菲勒看來,在“貪心”的支配之下實現的成功並非罪惡,因為追求成功,也沒有任何人、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放棄“貪心”。看一看他為人類社會所做出的善舉,我們就會發現,成功是一種高尚的追求,恰當運用“貪心”並不是一種罪惡。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深藏著“貪心”的種子,我們要熱愛它,並使它成為可促使自己成功的力量源泉,進而造福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