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美好的品格會讓你受益一生(2 / 3)

洛克菲勒就曾說過:“當我從事的石油事業蒸蒸日上時,我晚上睡覺前總會拍拍自己的額角說:‘如今你的成就還是微乎其微!以後路途仍多險阻,若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切勿讓自滿的意念侵吞你的腦袋,當心!當心!’”同時,他也告誡自己的兒女,要時刻保持謙遜的本色,尤其在稍有成就時應該格外小心,戒驕戒躁。

從個性上說來,洛克菲勒做事穩重,自製力強,生性淡泊,不願引起公眾的注意,時刻保持著謙遜的本色。他非常不喜歡傲氣淩人,剛愎自用,一心想支配他人的人。有一次與摩根財團的掌舵者摩根先生會晤以後,洛克菲勒感慨地說:“我們隻是講了幾句客套話。不過,我卻看得出摩根先生非常傲慢,自視清高,不把他人看在眼裏。我看著他,平心而論,我弄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會對自己有這麼高大的一種感覺?”

是的,就像洛克菲勒不喜歡驕傲自大的摩根先生那樣,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其他人也都不願意與驕傲自大的人共處,這種人在與他人合作中也不會被大家認可。謙遜是一種美德,謙遜的人最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懂得謙遜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人們的敬仰。不僅如此,謙遜者的進取是永無止境的,因為謙遜者總是將自己置於學習的地位。

當然了,如果你實在覺得自己在某個方麵比其他人強,或許就應該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強項上,隻有這樣,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膚淺和無知。因為周圍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所以你必須保持足夠的謙遜。

在現代社會,有不少人並不看重謙虛的美德。他們性格中驕傲的成分占了上風,喜歡到處炫耀自己的能耐、功德,甚至搶別人的功勞。顯然,他們也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謙遜的本色。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值得我們分享。

國王的禦櫥裏有兩隻罐子,一隻是陶的,另一隻是鐵的。驕傲的鐵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謙虛的陶罐回答說。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著,現出了更加輕蔑的神氣。

“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爭辯說,“我們生來的任務就是盛東西,並不是來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們的本職任務方麵,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住嘴!”鐵罐憤怒地說,“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消失了,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

“何必這樣說呢,”陶罐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的好,吵什麼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罐說,“我們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會。

時間流逝,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事情,王朝覆滅了,宮殿倒塌了,兩隻罐子被遺落在荒涼的場地上。曆史在它們的上麵積滿了渣滓和塵土,一個世紀接著一個世紀。許多年以後的一天,人們來到這裏,掘開厚厚的堆積物,發現了那隻陶罐。

“喲,這裏有一隻罐子!”一個人驚訝地說。

“真的,一隻陶罐!”其他的人說,都高興地叫了起來。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幹淨,和當年在禦櫥的時候完全一樣,樸素、美觀,毫無光可鑒。

“一隻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千萬別把它弄破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謝謝你們!”陶罐興奮地說,“我的兄弟鐵罐就在我的旁邊,請你們把它掘出來吧,它一定很悶。”

人們立即動手,翻來翻去,把土都掘遍了。可是卻絲毫沒有發現鐵罐的蹤影——它,不知道什麼年代,已經完全氧化,早就無影無蹤了。

謙遜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謙遜使人獲益,促人成功。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一點!

智慧箴言

謙遜的對立麵即是驕傲,驕傲會培育並增長盲目,讓人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山峰的頂點,再也沒有攀爬的餘地,而實際上你可能仍然在山腳徘徊。因此,有成績不能驕傲,做人亦不能驕傲。驕傲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大敵,而謙遜則能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引導我們取得更為耀眼的成績。

成由勤儉敗由奢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曆史上的有識之士從家族興衰、社稷興亡、朝代更替的無數經驗教訓中總結出的一條深刻警示。是的,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國家的衰落,必然是由於奢靡之風的盛行;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國家的興起,也必然是因為勤儉之風的盛行。

勤儉節約這種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為世代中國人所崇尚,同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早在春秋時期,勤儉就作為一種公德,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導。《論語》中曾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的記載,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勤儉在內的五種品德,所以能贏得人們的信任。

勤儉節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也是世界上所有的有識之士所奉行的行為準則。作為尊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會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不僅如此,她用的牙膏也要擠到一點不剩。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列寧,他的家就像一個普通工人的家一樣,而且對穿著從來不講究,他的一件大衣曾有破痕,但仍然縫縫補補,一直穿到逝世。

勤儉節約是指對勞動成果和物質財富的珍惜和愛護,大仲馬曾說:“節約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作為首屈一指的富人,洛克菲勒又是怎麼做的呢?

有一次,洛克菲勒去一家酒店住宿,他對前台服務生說,請給我一間普通標準間。這時酒店的老板剛好路過,認出了洛克菲勒,聽說他要住普通標準間,就走過來說:“先生,您需要我們這裏的套房嗎?我們這裏的套房非常棒。”“不了,我隻要一間標準間就可以。”洛克菲勒回答說。酒店老板非常困惑,他說:“您那麼有錢,而且您的兒子經常來我們這裏住宿,每次他都住套房。”洛克菲勒聽後並沒有在意,回答道:“是嗎,這也不奇怪,因為他的父親很有錢,而我的父親卻沒錢。”

還有一次,洛克菲勒向秘書借5分錢打公用電話,歸還時秘書說:“算了吧,不用還了。”可他卻變色道:“5分錢可是1塊錢的年利呢!”

洛克菲勒是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國最著名企業王朝標準石油公司的創始人,然而卻也是勤儉節約成性啊!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古今中外的傑出人士莫不提倡,簡樸的生活是一種更為純粹的生活,可以讓人遠離物欲的侵擾。

比爾·蓋茨也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富翁,洛克菲勒也一直被他視為典範。在生活中,比爾·蓋茨從來不喜歡炫富。有一次,他與一位朋友驅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他的朋友建議將車停放在飯店的貴客車位。蓋茨不同意,他的朋友說:“錢可以由我來付。”蓋茨還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簡單,貴客車位需要多付12美元,他認為那是超值收費。

對於自己的衣著,蓋茨從不看重它們的牌子或是價錢,隻要穿起來舒服就行。一次,比爾應邀參加由世界32位頂級企業家舉辦的“夏日派對”,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裝,價格還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錢。但蓋茨不在乎這些,很高興地穿著這套衣服參加了這次會議。平日裏,蓋茨會選擇便褲、開領衫以及他喜歡的運動鞋,但是這其中幾乎沒有一件是名牌。

蓋茨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小兒子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蓋茨認為,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終將一事無成。所以他公開表示,他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他說:“我隻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他認為每一元錢,都要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曾說:“富家子弟處於一種不進則退的境遇中,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缺乏進取精神,卻好逸惡勞,揮霍無度,以至於雖然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卻不免在貧困中死去。”有一句話說得好,“節約本身就是一個大財源”,即便你出身富裕,也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奢侈浪費、揮霍無度!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人如果揮霍慣了,便很難再去適應節儉的生活。由此可見,從現在開始,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時時奉行,是很重要的事。不僅如此,節儉的良好習慣還能幫助我們抵製物質的誘惑,人的欲望一旦減少了,貪念便會消弭,心靈也會更加向上和向善。

智慧箴言

有位哲人曾說過:“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越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不擇手段地追求高級物質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級的。勤儉節約是一種行為準則,可通過後天習得,它要求我們學會自我克製,學會克己奉公。

無信者無以立足

古語說:“無信者無以立足。”意思是說,一個人,立足於天地,應以誠信為本,這是最起碼的做人的道理,但在我們的周圍,卻有很多人為了一己之利,歪曲事實,信口雌黃,假話連篇。殊不知,一個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糊弄國家與社會,騙取榮譽與利益的人遲早會暴露在陽光下。人一旦失信,一旦將人最基本的信念和人格都失掉的話,將難以繼續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

洛克菲勒曾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兒子,人生就是不斷抵押的過程,為前途我們抵押青春,為成功我們抵押冒險,如果你不敢逼近底線,那麼你就輸了。談到抵押,我還要告訴你,在我從銀行家手裏接過巨款時,我抵押出去的不光是我的企業,還有我的誠信。”

洛克菲勒視合同、契約為神聖的東西,他向來依照合同行事,拒絕拖欠債務,對商業上的合作夥伴甚至競爭對手都不忘以誠相待。“在同他們討論問題時我都堅持講真話,從不捏造或含糊其辭,我堅信謊言在陽光下就會現形。”洛克菲勒如是說。

誠信是真、善、美的統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付出誠信的回報是巨大的。

有一次,洛克菲勒的一個煉油廠突然遭遇火災,損失慘重。由於保險公司遲遲不能賠付保險金,而洛克菲勒又急需一筆錢重建瓦礫中的企業,於是隻得向銀行追加貸款。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銀行家都視煉油業為高風險行業,他們甚至認為,向這個行業提供資金不亞於是在賭博,再加上洛克菲勒的煉油廠剛剛被毀於一炬,所以有些銀行董事對洛克菲勒追加貸款一事猶豫不決,不肯立即放貸。

就在董事會開會討論關於洛克菲勒追加的貸款的時候,他們中的一名叫斯蒂爾曼的先生,讓一名職員提來他自己的保險箱,向著其他幾位董事大手一揮說:“聽我說,各位,洛克菲勒先生和他的合夥人都是非常優秀且信譽良好的年輕人。如果他們想貸款,我希望銀行毫不猶豫地借給他們。如果你們還覺得不放心,這個保險櫃就是保證。”結果可想而知,洛克菲勒順利追加到了貸款。

有一次,洛克菲勒同兒子講到此事,他說:“孩子,今天的我已無須再求助於任何一家銀行,我就是我自己的銀行,但我永遠都會感激那些在危難時刻對我鼎力相助的人們。誠信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策略。因為我事先支付誠信,所以我贏得了銀行家們乃至更多人的信任,也因為事先支付誠信,我渡過重重難關,踏上了快速成功的道路。”

講誠信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最受人尊重、愛戴、信任,做起事情來也更容易成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我們都曾聽說過:周幽王和諸侯約定,燃燒狼煙就是王城危險的信號,諸侯要火速救援。可是周幽王僅僅為博寵妃一笑,多次燃燒狼煙,將諸侯騙來,為的隻是看看諸侯狼狽的樣子。結果敵人進攻,周幽王再次燃燒狼煙,卻沒有人肯相信了。這就是失信於人的代價!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墨子也曾說過:“言不信者,行不果。” 事實上的確如此,我們不妨再來看一下這個真實的故事: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時就被地方官視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幾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