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善待自己,樂享人生(2 / 3)

洛克菲勒曾對孩子說過: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工作,就失去了人生之中大部分的快樂。然而,真正恐怖的事情是,在那裏,他找不到任何人去和自己分享內心,也找不到可以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因此才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所以,想要獲得快樂,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去體驗生活,從真正的生活之中去尋找快樂的來源。不管是平平淡淡的順利者,還是人生跌宕起伏的成功者,他們一生都在和他人打交道,都在和別人分享著自己的人生。因此,在獲得快樂的同時,隻要和別人分享,就可以把快樂加倍,從而獲得一個雙倍精彩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們雖然不能夠改變環境,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

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老母親,她的每一天都是在不快樂之中度過的。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以買傘為生,二兒子以賣雪糕為生。按說,兩個孩子雖然算不上事業有成,但是做的一點小生意也足以養家糊口了,為什麼他們的母親還整天悶悶不樂呢?

當有人問起老母親這一件事情的時候,她回答說:“晴天的時候,沒有人買大兒子的雨傘;陰雨天的時候,沒有人買二兒子的雪糕。你說,我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那人笑了笑說:“老媽媽,其實你應該這麼想:晴天的時候,二兒子的雪糕有銷路;陰雨天的時候,大兒子的雨傘賣得好。”

老母親按照這個人說的話去做了,果然變得天天開心起來。

其實,生活本就如此,快不快樂因每一個人的心境不同而改變。快樂或者不快樂,都起源於我們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學著從另一個方向去看待生活,並且學著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快樂才會奔你而來。

因為,即便再平淡的生活,也有值得留戀的風景,隻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可以讓自己的一生都沉浸在快樂之中。

智慧箴言

痛苦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要讓那麼多的煩惱在我們思緒中擾亂情緒而讓自己痛苦?快樂是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即便再痛苦的心靈也一樣可以感受得到快樂的存在。詩人們經常說人生短暫,所以我們更需要在短暫的人生之中去尋找快樂。而快樂其實很簡單,隻要每一個人懂得珍惜生活,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凡事都應灑脫對待

既然在人的一生之中,我們無法讓所有的事情都遵從自己的心願,那麼在遇到了讓自己煩心的事情之時,就需要我們主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學著如何做到凡事都灑脫應對,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之中都應該明白的事情。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這句話說的是,人世間的任何事情,隻要緣分到了,自然就會成功,煩惱也就會自己散去。這不是消極厭世的狀態,相反卻是一種灑脫應對的態度。隨緣,對無法強求的事情不做過多的挽留,從而可以讓自己能夠從現有的事情之中解脫出來,以便有更多的經曆去處理其他事情。

在麵對自己的失敗之時,更需要有一份灑脫的心態在其中。隻有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一個成大事者所真正具備的態度。對待任何事情,包括成功在內,若是能夠做到灑脫這一境界,就代表著你已經擁有了一份成熟的心態和練達的人情。

天底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不論是朋友間的聚散,還是親人間的離別,每一件感傷的事情都會傷害到我們的內心。所以,麵對悲傷和挫折,要學著去灑脫應對。這不是說自己不在乎已經失去的事情,也無法證明你是一個冷血動物。因為我們需要明白,悲傷永遠都隻能夠屬於過去,既然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改變,那就不妨灑脫一點,以更加開朗的心態去麵對當下、去期冀明天。隻有這麼做,才能夠讓自己真正明白人生的快樂所在。

在人生的路上,沒有必要去斤斤計較每一次的得失。隻要能夠從中得到快樂,就是一件值得且有意義的事情。灑脫一些去看待暫時的得與失,雖然一時間失去了一些東西,但隻要我們明白現在的失去是為了自己的內心喜好,收獲的就是人生之中難得的快樂。

在印度,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學大師。他有許多弟子,但是有一名弟子整天牢騷滿腹。他不是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好,就是嫌棄飯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大師為了開導這名弟子,就把他派到市場上去買鹽。等弟子把鹽買回來之後,大師吩咐他把鹽放到杯子中的水裏麵。弟子照做之後,大師讓他嚐一口杯中的水是什麼味道。弟子喝了一口後,回答說:“鹹得發苦。”

隨後,大師讓他把一把鹽放到一口缸裏麵,再嚐一嚐裏麵的水。弟子嚐過之後,說:“有一點點鹹。”

之後,大師把弟子帶到了一口湖邊,再次讓弟子重複一遍之前的動作。弟子說:“好像這次一點鹹味也沒有了,好像還有點甜。”

大師這才說道:“其實,一個人生活得快不快樂,和他人都沒有關係。就像是湖中的水一樣,當你敞開自己的胸懷去容納一切不好的事情之時,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的快樂。灑脫,才是我們對待世事的態度。”

每一個人的胸懷就像是一個容器,做到灑脫的人胸懷就像是大海一樣,可以包容所有的不快樂。凡事都應該灑脫應對,是在教給我們在遇到煩惱的時候,敞開自己的心胸去選擇包容,隻有這樣才能夠過得快樂、幸福。

智慧箴言

其實,世界上並不缺乏幸福和快樂,隻是你自己關閉了心扉,無法做到灑脫應對,才沒有給自己的心中留有足夠的地方容納陽光。人生在世,不必為每一件小事而耿耿於懷。忍一時,風平浪靜;灑脫應對,才是一種超然的心態。這樣做,既不會傷到彼此間的和氣,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收獲更多的希望和關愛。

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

生活之中,總是難免會遇到一些外界的傷害。當經曆變得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每個人自然在心靈上都會設置提防的柵欄。可是,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那些曾經給自己造成傷害的原因並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自己的內心。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做傷害自己的事情。

為了一份微薄的獎金,為了他人的閑言碎語,為了能夠讓自己看起來更加風光體麵,我們在內心之中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發愁甚至發怒。這其實就是產生自我傷害的緣由,長時間後,自己的心靈就會被折磨得千瘡百孔,從而對未來的生活失卻了信心。

試想,假如自己不被功利心所驅使,在麵對各種問題的時候,自然會顯得淡然許多。能夠平靜地去麵對恩恩怨怨和寵辱得失的人,才更能夠發現生活之中的美好。這是一種難得的修為,是對自己的人格和性情的一種冶煉,在這個過程之中可以使自己的心胸變得更加博大,同時是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之上不被其他事情所打擾的最好方式。

“機會如同時間一樣是平等的,為什麼我能抓住機會成為巨富,而很多人卻與機會擦肩而過、不得不與貧困為伍呢?難道真的像詆毀我的人所說,是因為我貪得無厭、貪婪成性嗎?不,是勤奮!機會隻留給勤奮的人!自我年少時,我就篤信一條成功法則:財富是意外之物,是勤奮工作的副產品。每個目標的達成都來自於勤奮的思考與勤奮的行動,實現財富夢想也依然如此。”當洛克菲勒對孩子們講到自己的成功秘訣的時候,他一直在強調勤奮的重要性。他告訴孩子們,無論何時,都要勤奮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同時,不能因為貪得無厭而傷害到自己,即便我們最終無法實現夢想,也永遠不要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洛克菲勒的祖父是個非常虔誠的人,他從來不評判或譴責與他信仰不同的人。等洛克菲勒稍稍長大一些的時候,祖父已經九十多歲了。祖父非常喜歡到球場上去打高爾夫球,他隻是為了鍛煉一下自己的身體,所以很少能夠打全場。1936年6月,祖父的身體開始衰弱。當洛克菲勒到祖父家去看望他的時候,祖父顯得非常高興。他和洛克菲勒談了許多過去值得高興的事情,最後還在椅子上拍了幾張照片。洛克菲勒說,這是祖父在去世之前,自己給他拍的最後一組照片。

祖父在19世紀90年代的時候,感染上了一種奇怪的疾病,他的頭發都掉光了,並且病毒還侵入了他的神經係統。在一張照片裏麵,祖父戴著一頂帽子,看起來像是一個威尼斯商人。後來,他戴上了假發,但是祖父從來沒有因為外表的改變而變得不開心。在祖父看來,能夠活得開心才是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祖父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騎馬。因此,他養了好幾匹馬,一有時間就騎著馬在中央公園裏麵快跑。有時,他還會和好友們進行比賽。祖父去世之後,洛克菲勒回想起祖父的一生,他為自己的祖父感到驕傲。在他的有生之年中,盡管受盡了病痛的折磨,但他從來不去做傷害自己的事情,保持適當的運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祖父留給洛克菲勒最珍貴的財富。

正是因為放下了所有的苦難,洛克菲勒的祖父在去世的時候,才會顯得如此淡定。不去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使自己減少許多無奈和憂愁,生活也會因此而變得快樂起來。當我們的生活之中少了許多陰影的時候,自己的心靈才會充滿絢爛的色彩。所以,隻要學著不去傷害自己,就是對自己的愛護,也是對生命的珍惜。

在美國的一個貿易市場裏麵,有一個中國女人的生意特別好,她因此而引來了他人的嫉妒。其他人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來報複這個女人,他們經常假裝不經意地把垃圾倒在她家門前。麵對鄰居們的傷害,中國女人總是一笑了之,並且還會主動把垃圾清掃幹淨。時間長了,一個墨西哥女人看不下去了,他建議中國女人起來反抗這些人,可是中國女人從來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發脾氣,這讓墨西哥女人很疑惑。

她問中國女人:“為什麼他們把垃圾倒到你家門前,你從來都不生氣呢?”

中國女人笑著回答說:“我並不想同他人去爭論什麼。他們自己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如果我因為別人的錯誤而生氣,那麼最終受傷害的就是我自己。生活本來就不容易,我們就更不能去做傷害自己的事情了。”

一句話,讓墨西哥女人深深折服。當她把中國女人的話告訴鄰居的時候,他們也開始敬重起這位中國女人來,從此再也不去騷擾她的生活了。

不傷害自己,雖然會讓我們暫時失去一些小利益,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獲得的心靈的安寧,這遠比一點點蠅頭小利要有價值得多。不傷害自己,是讓自己在人生之路上擁有平和心境的方法,也是一種最聰明的生活方式。

智慧箴言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感謝上蒼賜予的生命,因此更加應該懷抱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麵對生活。盡管人生充滿了苦難,但我們始終都應該去微笑麵對。即便自己一無所有,我們卻仍要珍愛自己,不去傷害自己。因為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隻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珍愛人生路上的自己,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

從小就應該學著自律

什麼是自律呢?對孩子們來說,自律並不是一件能夠輕易做到的事情。在沒有人看管的情況下,通過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把被動變成主動,自覺地去遵守相應的規章製度,才是自律應該有的表現。想要做到自律,就必須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通過的自己的行動去創造一種秩序,從而主動去提升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積極性。

因此,要做到自律,就必須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之中,關注每一件看起來平常、細小的事情。很多事情都能夠說明,如果我們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多加約束,就會引起整個秩序的混亂,甚至傷害到他人和自我的雙重利益。在孩子們由被教育的角色向自我教育和管束的角色轉變過程中,自律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

從小到大,人們都被各種要求束縛著,然而步入社會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憑著自我約束去執行。畢達哥拉斯說:不能約束自己的人不能稱他為自由的人。因此,自律在很大意義上來說,又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因為自我約束,所以才能讓自己在遵守社會秩序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更順暢地向著夢想前進。

洛克菲勒雖然是享譽世界的石油大王,但是他並沒有把自己的富有看成最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在他看來,每一分錢都是辛苦掙回來的血汗錢,所以不能因為自己的富有就胡亂花錢。洛克菲勒經常到一家餐廳去吃午飯,並且在每次吃完飯之後,都會留給服務生1美元的小費。有一天,洛克菲勒在吃完飯之後,照例拿出1美元當做小費給了服務生。

沒想到,這一次服務生並沒有主動接過洛克菲勒的小費。他看著這1美元說:“洛克菲勒先生,你是石油大王,假如我是你,我就不會吝嗇隻給服務生這麼一點小費。”

洛克菲勒笑了笑,回答說:“就因為這樣,所以你才一直是一個服務生。”

洛克菲勒盡管坐擁巨額財富,但是他始終對自己有一個嚴格的要求,就是決不亂花一分錢。他要把錢全都攢起來,進行更大的投資。正是在嚴格自律之下,洛克菲勒的事業才能夠越做越大,最終占領了大部分的石油市場。

從洛克菲勒的經曆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的自律完全是在為更長遠的計劃著想。因為我們還懷揣著夢想,所以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之中,更加應該自我約束,隻有如此才能夠讓自己戒掉不良的生活習慣,並且逐漸向著成功一步步逼近。

要想自律,當然需要對自己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一方麵,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去製定相應的自我約束的準則,另一方麵則要求自己嚴格按著要求去執行。實現自律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自覺,隻有自己主動去做該做的事情,才是自律的真正體現。

詹姆斯·蘭費蒂斯是美國著名的建築師,小時候他和家人住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這裏是釣魚的好地方。詹姆斯的父親是個釣魚高手,他從來都不願放過和父親一起出去釣魚的好機會。

有一次,父子倆一起去釣魚,詹姆斯嫻熟地把魚鉤、魚線、魚餌等都準備好之後就和父親出發了。那一天,風和日麗,正是釣魚的好時機。突然,詹姆斯的魚竿被拉彎了。已經有豐富垂釣經驗的詹姆斯知道自己釣到了一條大魚。他努力使自己鎮定下來,開始慢慢地引誘著這條魚,最後他用盡全力把這條魚釣了上來。連父親都感到驚訝的是,這條魚竟然足足有十公斤重。

正當詹姆斯為自己的戰果感到驕傲的時候,父親的臉突然沉了下來。他說:“詹姆斯,你必須放了這條魚。”

“為什麼啊?這是我好不容易釣上來的。”詹姆斯不解地問。

“孩子,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但是你必須放了這條魚。”父親走到兒子身邊,安慰他說,“這條魚肚子裏麵懷了後代,我們不能吃它,所以,你必須放了它。”

盡管詹姆斯不情願,不過他還是按照父親的想法做了。等詹姆斯逐漸長大之後,才開始明白父親這麼做的深意。這是一個道德的問題,無關乎一條魚的生死。從此,無論做什麼事情,詹姆斯都嚴格要求自己,永遠堅持正確的事情,不能夠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和道德相關的事情。

在詹姆斯的一生之中,他從來沒有做過違反這一條自我規定的要求的內容。在他看來,自律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更是對他人、對整個社會的一種負責任的體現。

雖然詹姆斯從此之後再也沒有釣到過同樣大的魚,但是他卻收獲了做人的基本準則——自律。

自律,是一種自愛,也是善待自己的表現。因為有了自律,所以我們在追逐夢想的時候,才不會受到其他不良習慣的打擾,從而可以把心思全部放在解決難題之上。這是孩子們需要窮盡一生去學習和應用的,也是對他們的人生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自我態度。

智慧箴言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加入到自律的行列之中,積極去履行自己給自己定下的規章製度,那麼你就會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自律不僅僅是對自我有益,更是對我們身處的大環境起到積極影響的力量。因此,在學著善待自己的時候,更不能忘記自我約束,從而為所有人創造出一個更加自由和有秩序的生活環境,也為我們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我們可以選擇去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去做了,就可以成功,因為在這裏麵有著太多不可預見的因素。選擇並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選擇。

洛克菲勒可以說是現代商業史上最富有爭議性的人物。一方麵,他創建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在最巔峰的時候壟斷了全美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麵,洛克菲勒還篤信著基督教,他曾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家基金會,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類”的宗教主旨,為世界各地需要捐助的地方提供幫助。

看似兩個完全不相幹的事業,在洛克菲勒看來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是說哪一個是他的主業哪一個是他的副業,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業都是他的興趣所在。在洛克菲勒的觀念之中,他始終放在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