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
途經臨潼新豐一帶,瞥見台原上軍帳駐紮,旌旗獵獵,遊人絡驛不絕。路標說,這裏叫做鴻門。據《史記》載,秦末時楚懷王立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軍先行攻占鹹陽,項羽隨後入關。項羽聽說劉邦欲為王關中,準備兵擊灞上。項伯夜訪張良,翌日劉邦遂至鴻門謝罪,項羽設鴻門宴招待劉邦一行。項羽謀士範增想趁機除掉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則拔劍對舞保護劉邦。張良使樊哈闖入宴席,後劉邦借外出小便,逃離鴻門。
唐代詩人胡曾舉進士不第,也許是路過此地有感而發,吟就《鴻門》一詩:“項籍鷹揚六合塵,鴻門開宴駕亡秦。博前若取謀臣計,豈作陰陵失道人。”是歎息那麼威武強悍的項羽,力能扛鼎,英勇善戰,卻在鴻門酒宴上不取範增之計,致使垓下兵敗,失道於陰陵,自刎而死。
如果在鴻門宴上,項羽聽從範增勸告將劉邦殺掉,哪來漢朝呢?四麵楚歌,項羽哀歎天意亡我,盡管那麼“力拔山兮氣蓋世”,而劉邦重用張良、韓信,鬥智而不鬥力,終稱雄天下。曆史卻不可以假設,不可以重寫。
作為旅遊景點的鴻門,隻是向後人敘說一個精采的曆史故事罷了。訪長安者必遊臨潼,遊臨潼者不妨走一遭鴻門。據說軍帳內有泥人塑像,這倒無所謂,有意味的是身臨其境,捕捉曆史的殘夢,沉浸於思古之幽情中。不妨也觀賞一番村舍煙樹,聽那雞鳴犬吠,與故地鄉野的風聊作竊竊私語如何?
鴻門,又稱“戲地”。
灞上
一條河從秦嶺發源,流經藍田,淌過長安東郊,而歸入渭水。這條河原名滋水,秦穆公稱霸西戎欲顯耀武功,改其為灞水。水上自然有橋,為古長安東之要塞。如今,人稱灞河,這塊地方叫成了灞橋。而灞上,則指河水西岸地勢稍高處一帶吧。
劉邦曾破武關經藍水進兵灞上,秦子嬰便“銜璧迎降於軹道旁”,秦王朝由此告終。項羽雖殘暴卻有“婦人之仁”,不以四十萬對十萬的兵力擊殺劉邦於灞上,雖立為西楚霸王,遣使劉邦去漢中為王。然而劉邦暗渡陳倉,定三秦,與項羽相爭終成帝業。奇巧得很,漢朝也滅在叫做子嬰的第十二主手裏。漢陵有九座列峙於鹹陽原上,卻另有杜陵建在長安東南郊的原上,再就是文帝劉恒的霸陵築在灞水之傍,故此地又稱灞陵。
秦漢時,灞橋要道設有稽察亭,檢查往來行人車馬。唐代在此設立驛站,長安人送客東行,多在此折柳贈別,故又名銷魂橋。隋文帝時又修南橋,七十二孔,圓石排壘,保存至今。後來改石橋平板為水泥橋,新築隴海線的鐵路橋,近年又築西安至臨潼的高速公路橋,灞河之上煞是壯觀了。西漢將軍李廣夜經稽察亭,灞陵尉酒醉,喝叫李廣站住,李廣隨員說是故李將軍,那灞陵尉卻道:“今將軍也不得夜行,故將軍算得了什麼,且宿亭下!”唐驛站不是稽察亭,李白歎“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韋莊詠“萬古行人離別地,不堪吟罷夕陽鍾”。斷腸之處,攀折送客,醅灑一卮,立馬沾襟。鶯柳添幾多新恨,贈行折取又哪得到了深秋。待灞原風雨定了,晚見雁行陣陣,落葉他鄉之樹,又幾多寒燈獨夜之人。如今,此處不再折柳送別,且有公路檢查站設在橋東豁口,高速公路收費處在不遠的地方來得十分現代。
灞河仍然在繼續著它千年萬載的流淌。灞上草深林茂,新柳可否記得古人傷別?灞陵落寞,是因為長安的名勝太多了。而灞水中的黃沙掏去又來,如同流水。沙是建築材料,掏了可以賣錢。倘若李白今日在此,還向秦人問路岐,還唱“驪歌愁絕不忍聽”麼?
香積寺
香積寺,在城南神禾原上。唐神龍二年,為紀念淨土宗高僧善導而創建。寺內有善導塔,高十餘層,造型堪為典雅。
攜王維遊香積寺。他說“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我感到詫異,雲峰何處,分明是原上的薄靄。且塔旁田疇起伏,皆無古木深山。隻是那鍾聲,我倆都聽到了,卻道是千年間的一個奇妙的和音。他又吟“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而我卻不見泉鬆碧譚,僅見僧人坐禪,不得玄機。僧人在誦《涅磐經》麼?經文中說:“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僧人為能製服毒龍,在此坐禪入定,一直坐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