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 在黎寨(1 / 2)

海南島最南端的天涯海角,被以為是天的盡頭。腳步至此,我仍執拗地繼而前行,沿海岸線頗為時尚的高速公路滑翔似地,仿佛要奔赴什麼壽比南山之仙境。祥雲繚繞的山顛如夢如幻,神靈似地在遠處招引我,便又身不由已地拋棄平闊的大道,插入一條紅土山路迂曲蜿蜒而去。

不曾料到,似乎是誤入岐途,卻涉入了一處世外桃源。此地遊人罕至,不見人為景觀的模擬風物,嗅不到化學氣息的香水味,也絕少現代垃圾的痕跡。春山流泉,茅屋草舍,椰林蕉園,牧童水牛,這眼前的景色,分明是傳統文化裏的一幅寫意。過小石橋,駐足簡陋的小學校,打問一位背書包的小黎妹,知道這地方叫雅亮,名字實在不俗。

天快黑的時間,我還是借公家人的身份找到村子的頭兒,在黎寨投宿過夜。這荒僻的黎村有幸成了扶貧點,畢竟不是被社會遺忘的角落了,作為示範,草屋正在向磚瓦混凝土建築物演變。這層演變不是出自自身的能源,外部環境的力量在迫使這窮鄉僻壤能趕上時代的步伐,脫貧致富奔小康。而世居於此的黎人,有久已習慣的生存方式,對這層演變也動心,也似乎泰然處之,安貧樂道。倒是我這現代都市裏來的不速之客,被當作貴賓優待,住進用混凝土新造的村部。我頗感矛盾不安的是,回歸田園的想法固然詩意,而且有點隱逸式的清高,若真的讓你下榻草屋與山民兄弟般擁衾同眠,你還會有那份溫情嗎?享用起來,似乎還是現代文明時尚的好。

夢裏聆聽山寨腳下的河流在響,心想這海島上的河流從源頭奔走海洋,該是近水樓台,它卻依然日夜兼程不敢怠懈。它是獨流入海的,與海島上的姊妹河一個脾性,孤獨而傲慢。依水而居的黎人,若幹年前也一定是生活在別處,頭鬃飛揚且吊褳飄蕩而來,遷徙至此。山林裏狩獵采果,河水中捉魚撈蝦,田坡上種山蘭稻,寮房飄出情歌,有酒有肉,何不樂哉。問題在於封閉之後的開放,黎人在偶爾走出部落從百裏外的三亞城裏回來時,發現一切都不對了。對現代文明世界一見鍾情般的向往,使他們失去了安貧樂道的自信,原本巳有的生存方式被無情地打破了。這環繞山寨的流水,日夜吟唱的不再是自得其樂的田園牧歌了。

翌日,竄入黎家院落察看。鑽入茅屋,眼裏的衣物床榻和灶炊吃食及家什器具,都很簡單明白。傳統服飾的吊褳不會有,筒裙是中老年婦女穿用的,男人和阿妹的穿戴大多巳受同化,甚至有迷彩服的影子。竹席薄褥,合適於熱帶氣候。三塊石頭支口鍋,煮了粥吃,就飯的菜是用酸豆樹的葉芽醃製,菠蘿蜜的幼果也可當菜吃。山薯,野芭蕉芯,還有山鼠,皆是盤中美餐。屋中有木犁,穀囤,懸掛著的獵具。草屋外的台階上擺放著一根粗壯的圓木,從直徑處一分為二,中心掏空,用來作備份的棺材。院子裏雞犬追逐,豬牛相安無事。老主人抱著竹煙筒,倚著陽光曬暖的牆,正騰雲駕霧活神仙呢!

我順著熱帶雨林間的小徑走去,發現院落的背後,是一條悄悄吟詠的小溪。穿筒裙的阿婆在用木桶汲水,下遊不遠處的芭蕉樹背後,傳來小阿妹洗浴的戲嬉聲。溪邊山林裏有牛鈴叮咚響起,伴以阿仔幾聲尖利悠長的吆喝般的牧歌。

也就在半山坡的一片田地邊上,我遇上了一個精瘦的阿仔。一問,他都快三十歲的人了,也未曾娶妻,還不是因為家貧麼。他到過三亞,浪過海口,跟別人做過一些販賣山貨的小生意,被人騙了個精光,就又回到黎寨這麼呆著。他說城裏人不如寨子裏人誠實,他們很精明,狡滑,交不過。我遞他一根煙,點著,問他說,看我是那種狡滑的城裏人嗎?他憨憨地笑出聲來,搖了搖頭,蹲在地畔用手指胡亂拔著纖細的雜草。我說,這片地割完稻穀,為什麼還荒著?他說,缺水嘍,打不出幾顆米來!這不,男人們正在山上築堰引水,以灌溉半坡上的旱田,彌補稻米的欠缺。引來了水,屋後也可以種幾畦蔬菜,調換一下胃口。如果那些新栽的芒果園荔枝園香蕉園都侍弄得好,掛了果兒,換得來紙錢,電燈就會亮了,電視也會抱回草屋或最好是新砌的洋房,也就和外麵的花花世界一樣了。阿仔說得來了勁,眼裏閃著光,好象他說的這番景象就在眼底。我拍拍他的肩,捏住那一雙如柴禾般幹硬的手說,那你也該娶一個靚妹生兒育女咯!

我隨了這位新結識的黎族兄弟下山,來到了一片芭蕉樹遮蔽的茅屋裏。所看到的情形與上述的景象差不了多少,屬於貧寒百姓一類家境。阿爸蹲在那兒抽煙,小阿妹在院子裏晾曬衣服,問到阿媽,說己經去世多年了。阿仔從陶甑裏盛了山蘭酒出來,剁了醃肉,硬是拉我坐在木墩上過把酒癮。阿爸陪坐,說他早年當隊長時,渡海去過大陸的大寨,那大肉包子可是香啊!阿爸說的是黎話加海南土話,是阿仔翻譯成海南普通話給我聽懂的。這三種語言的轉達,變換了一些微妙的環節,使障礙成為通途,有了空間上的趣味。阿爸如今不聞世事,說連誰是省長縣長也弄不清了。阿仔還在追究關於城裏人騙人的謎,他所尋思的意思,用現代媒體的話說就是所謂正義與公平,它們都上哪兒去了!他說的是生意上的鬼把戲,不會象在山林裏捕獲獵物那樣,除了勇猛和智慧,還需要商業信息和詭譎的心計。阿仔連連擺腦袋說,搞不懂搞不懂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