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3 / 3)

第二見心,如芙蕖未開,又似懸赤油囊,長三寸在前心者何也?深也,斟也。是非未辯,斟酌優量,敗則滅身,成則得道,禍福之深,由於此藏。此藏藏神,神者何也?申也,真也。智慧之主,使屈能伸。存而見之,神則凝然,識定入真,不可深厚也。

第三見肝,蒼紫色,五葉,三長二短,九寸,在心下肝者何也?幹也、還也。悟惡氣能改,決定無疑,行善建功,幹事不怠,審正還宗,由於此藏。此藏藏魂,魂者何也?紛也,回也。紛紜俗海,回向道門。存而見之,魂則欣然歡進,勤立克隆,善業也。

第四見腎,蒼色,如覆雙漆杯,長五寸,俠肋兩膂著脊腎者何也?緊也。津習善緊,緊不及慢,津潤無窮,濟度無極,通道祛俗,由於此藏。此藏藏精。精者何也?清也、靈也。動以徐清,化變無礙,神靈往還,提攜空極。存而見之,精則澄然不散泄也。

第五見脾,黃蒼色,長一尺二寸中有一尺,曲,太倉胃上脾者何也?裨也、移也。清凝潛潤,補益一切,能安能移,而不匱既成,由於此藏。此藏藏誌。誌者何也?至也、異也。潛潤密化頑鄙異人,存而見之,信驗治誌,則湛然至道乎。

內丹術,概括地說,就是道教將人體的某些部位比作爐鼎,以精、氣、神為對象,掌握其運行方法,經過一定的煉養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長生的方術理論。

內丹術的特點是,以道教的宇宙論和人體生成論、天人感應原理和陰陽五行學說作支柱;以祖國醫學的氣血、經絡、穴位和腑髒學說為基礎;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十二地支等符號來描述修煉過程;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脈、追求人體的和諧有序為入手工夫。通過對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以達到人和宇宙本性的契合,以與道的一體化為最高目的。

內丹術的理論基礎是: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它和整個宇宙的大天地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在未有天地、未有人身之先,整個宇宙處於虛無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無極而太極”的時刻。而後在虛無中有一(古同“氣”)產生,稱為道,亦名先天。宇宙開始處於鴻蒙未判、陰陽未分、動靜未施的渾沌狀態之中,然後虛極靜篤,一產生,陰陽將判未判,突然,先天由靜生動,陽浮為天,陰沉為地,陰陽交合而生人。人的生成也和天地的生成一樣,父母初交,於恍惚之中,生成一,為先天。此時母腹之中長成的胎形似人而未具,似有呼吸而未成呼吸,人的神未判,稱為人道的“第一變”。

而後,胎漸長成,神已分,心腎漸生,性命將立。到十月期滿,脫胎而出,先無藏於臍,而後天氣呼吸於口鼻,先天神藏於心,而發為後天神之情欲,稱為人道的“第二變”。

人長到十六歲,身心健旺,精、、神皆達到全盛時期,是為人道的“第三變”。

內丹術將人體的精、、神分為先天的元精、元、元神和後天的淫佚之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凡天地未判、人身未生之時的屬於先天,是真氣、元氣,被稱為“”。

人出生之後,先天元神退位,後天識神用事,靠呼吸之氣維持生命,隨著年齡漸長,妄念不停,情欲萌生,男女交感,泄有形之精,耗氣傷神,遂有疾病纏身,日見衰老而至於死。

內丹家認識到宇宙間萬物都有一個從生到死,由盛而衰的演變過程,然而他們追求長生不死,於是便進入了宇宙學時間反演的思考。他們發現宇宙間唯一永恒的東西,就是虛。天地可崩壞,唯虛不會崩壞。因為虛中無物,無質無象,它就是中國哲學抽象出來的最高範疇——道。

從“順”的方向看宇宙演化規律,是由道生先天一,一生陰陽,陰陽生天、地、人三才,再衍生出宇宙萬物。內丹家認為人道與天地之道相合,他們要從“逆”的方向進行宇宙反演,由後天返回先天的永恒虛無狀態,才能與道合真,這便是“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成神的規律。

他們要通過內丹修煉發掘人體潛能,使人的精、氣、神凝結為一,變回胎兒的先天狀態。內丹學將這個步驟稱作“三關”:初關(百日關)使人的精和氣凝結為,使精化盡隻剩下和神,這是“三歸二”的過程;中關(十月關)使炁煉為神,是“二歸一”的過程;三關(九年關)使神還為虛,達到內丹的最高境界。

在這整個內丹修煉過程中,從人道的“第三變”返到“第二變”,再從“第二變”返回“第一變”,最後從“第一變”返到虛無之體,丹道則成。內丹學突出了從逆的方向返本還元的思想,它的本旨就是要根據這一原理在人體內模擬宇宙反演的過程,使自己的人性與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將性命還歸虛無而永恒存在。

內丹術的概念雖起於隋代,但關於內丹的一些基本思想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先秦時期老子的《道德經》,就是為後世內丹術的理論和丹功奠定基礎的著作。

老莊學派提出“道”、“氣”、“一”、“玄”、“虛”、“無”等範疇和清靜無為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和精、氣、神的概念,衍生出凝神、守一、坐忘、心齋等修持方法,實是最早對內丹學的開宗立基之舉。

東漢早期,道教中流傳的《太平經》,就明確地把人體的精、氣、神作為修煉對象,提出“愛氣、尊神、重精”的思想。其時為道教內丹術奠基的著作,當推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參同契》用《周易》的卦爻來描繪人體真周天運行的規律,並提綱挈領地講述了功功法的要領。《參同契》的炁功極重煉心,要求在入靜守一的狀態下“溫養子珠”,漸通“黃中”,除卻陰邪,煉至純陽,達到返老還童的效果。

《周易參同契》的問世,標誌著內丹學的正式誕生。魏伯陽將人體真炁運行的規律同天地間日月運行、陰陽消長的規律統一起來,又首次把金丹術和炁功納入一個理論框架之中,這實際上為炁功比附金丹術(外丹)而稱為內丹開了先河。《參同契》的內丹係陰陽雙修的人元大丹,為內丹學奠定了一整套理論框架和名詞術詞,被後世內丹家尊為“萬古丹經王”。

魏晉時期成書的《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經典。《黃庭經》中指明了三丹田的部位,論述了它們在真運行中的作用,並將元氣稱為“玄丹”,說明該經中包含了早期的內丹功法。早期的內丹功法,在葛洪的《抱樸子 內篇》中亦有記載,這種丹功都是由存思、行氣和咽津相結合,以意引元在三丹田之間運行,葛洪稱之為“真人守身煉形之術”。

隋代道士蘇元朗將《龍虎經》、《參同契》、《金碧潛通訣》纂為《龍虎通玄要訣》,以人身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模擬金丹術的煉製過程,套用外丹術語,歸神丹於心煉,自此,始有“內丹”之名。

唐末五代,鍾呂金丹道產生,這是內丹學逐步完善成熟的時期。鍾呂金丹道以“天仙”為內丹修煉所要達到之最高目標,並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為藥,以意念為火候,精氣神於丹田中凝成不壞的“陽神”,可從頂門上自由出入,飛升天界,從而超脫生死,得道成仙。

鍾呂金丹道認為,仙術修煉的特點就是性命雙修,以心為性,以氣為命,逆而修之,結丹成道,而傳統的道教修煉方術如守一之類,則是詳言命而略言性,光講精氣神三者的合一,而不講主觀心性的調理與修煉;至於專重心性的修煉方法,鍾呂金丹道也認為它失之偏頗,貶之為最多隻能“入定出陰神”的鬼仙之道。這樣,鍾呂金丹道就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這種性命雙修的內丹之術捧上了“正宗”的寶座。

鍾呂金丹道產生後,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通過張伯端以及全真道等的弘揚,內丹學已在道教各修煉方術中占據統治地位。從元代開始,無論是江南的正一道,還是後起的各種雷法派,都已紛紛把內丹修煉作為其召神鬼、作法顯異的基礎,而內丹學也因此逐步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道家養生功是從收心求靜入手,以到達到滋養精氣、固本強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壽的養生良法。道家認為,維護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氣。精氣充足則身體強壯,精氣不足則身體衰弱,精氣枯竭則人歸死亡。一般說來,人在青年時期精氣旺盛,收支平衡,故無疲困之憂;而人到中年則精氣漸虧,入不敷出。越往後“赤字”則越大,身體則日衰,如果不懂節製情欲,精虧體衰則更迅速。道家養生功就是教導人們如何通過自我修煉,養精蓄銳,把虧損了的精氣補回來。

(一)生勢收心求靜(法訣)

初打坐,練靜動,全身內外要放鬆。

二目垂簾守祖竅,舌閉天池津自生。

深細長勻調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身心兩忘萬籟寂,形神俱妙樂在中。

掐子午,除雜念,祖修足玄關現。

臉似蟻爬丹田曖,口滿津液要吞咽。

下座拂麵舒筋氣,渾身上下搓一遍。

築基煉己全賴此,靜極而動一陽現。

收心求靜,是道家的修身養性、打坐參禪,也是性命雙修基本功。入坐前,先將衣服上的鈕扣解開,寬衣解帶,全身內外放鬆,心裏預先要有一種愉快感,用舒暢愉快、樂在其中的情緒來幫助入靜。

取坐勢,於床上、沙發上、椅凳上皆可。衣服應根據自己的身體以及氣候變化增減,慎勿著涼感冒。麵向正東或正南,夜間要麵向窗戶亮光處,以免神昏易睡。

盤膝端坐,腳分陰陽,手掐子午,二目垂簾,眼觀鼻,鼻觀心。閉口藏舌,舌頂上齶,呼吸綿綿,微降丹田。心神意念守祖竅,三花聚頂秋月圓。下座拂麵熨雙睛,渾身上下搓一遍。伸臂長腰舒筋氣,靜極而動一陽現。

一、盤膝端坐。盤膝有單盤、雙盤、五心朝天之分。初學者可采用自然單盤膝,不要勉強。所謂端坐,是上體自然正直,不前俯後仰,百會與會陰成垂直一線,但務必放鬆自然。須知鬆則氣順,經脈舒暢;僵則氣滯,有礙氣血流通。隻有全身內外放鬆,才能為入靜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腳分陰陽。盤膝時左腳屬陽在外,右腳屬陰在內,為陽抱陰。但不為絕對,如感到不適可靈活改換。

三、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本左手中指午位(最上端一節),右手大拇指進入左手內掐住左手無名指的根部子位,兩手相抱放在小腹部,這為陰抱陽。當然掐子午不等於掐訣念咒。因子午這兩道脈通寸、關、尺,而寸、關、尺之脈通心,心通腦,掐子午是為減輕動脈撞心的力量,使其少生雜念,有助於入靜。丹經雲“手腳和合扣連環,四門緊閉守正中”是也。

四、二目垂簾。即是二目似閉非閉,微開一線同觀鼻尖,看似對眼。太閉則神氣昏暗,太光則神光外馳。故古人有雲:

日月合並,金木和合,回光返照,返觀內視。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不空,是乃真空;觀空乃空,是為頑空。

這就是古人的所謂“長生久視之道”。

五、眼觀鼻,鼻觀心。二目垂簾,眼看鼻尖,神定則心定。兩眼同看鼻準,紛亂的思維,紛紜複雜的意念就能安定下來。眼觀鼻而心不在鼻,由觀而達到忘觀,外觀其形,形無其形。所謂鼻觀心,是為了下頜微收,使氣嗓管調直,呼吸自然流暢。

六、閉口藏舌,舌頂上齶。上齶是天池穴,在上牙內寸許凹陷處,口念“兒”字時,舌尖所觸部位。閉天池,一是是為了開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後)。玄膺一開真息往來暢通無阻。另一方麵則是閉口免傷真炁。再則,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閉上天池易於生津。靜坐往往津液滿口,並有清而甜之感,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這樣引吞,可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七、呼吸綿綿,微降丹田。調理呼吸,又謂調息,是初步入靜的重要環節。用功閉口塞兌,用鼻呼吸,要深、細、長、勻。不論順逆呼吸都要求腹式呼吸,這樣才能算深;細要細到自己聽不到呼吸聲;長是將呼吸拉長,要息息歸根,下降丹田,放鬆自然,不要憋氣;勻是快慢均勻,務要心息相依,不即不離,達到息不調而自調。初學者要用自然呼吸。呼吸綿綿,深、細、長、勻,能擴大肺活量,促進和加強內髒各個部位的功能,尤其是對消化係統,其功效更為顯著。

八、心神意守祖竅。祖竅在人二目中間,是經書不載、曆代祖師秘不輕傳的一竅。千峰老人曰:“天下地上安祖竅,日西月東緊先天。玄關之後穀神前,正中有個空不空。”此竅是玄關出入、明心見性的門戶,是鎖心猿拴意馬的樁柱,是延年益壽的階梯。初步煉性先守此竅。含眼光,兩眼觀此竅;凝耳韻,兩耳聽此竅。心想此竅,意念此竅,神住此竅,最後達到忘掉此竅。古人謂:“常有欲觀其竅,常無欲以觀其妙。”守竅為了忘竅,故有“知而不守是正功”之說。一意歸中,萬籟俱寂,身心兩忘,恍恍惚惚,感到一股電流在身上運行,尤如觸電,其舒服妙不可言,正是神清氣爽,精神振奮。如能得到五分鍾的真靜,足以消除一天疲勞。如能每日堅持坐功,即使得不到真靜,也會感到丹田發曖、手腳出汗、臉似蟻爬、頭頂氣旋。這些現象都是坐功的收獲,日積月累,祖炁修足自然玄關出現。

九、三花聚頂秋月圓。三花即精花、花、神花。隻有精神修足,才有三花聚頂秋月圓的現象。秋月即玄關。玄關與祖竅同樣都是過去道家三口不說、六耳不傳之秘。玄關與祖竅往往連在一起,實際玄關是玄關,祖竅是祖竅。可以說:祖竅是玄關出人的門戶。玄關不在身上,祖竅不在身外。玄關者乃玄妙之機關也,不在身上,離身難尋。

十、下座拂麵熨雙睛。每逢坐完功後,將雙手搓熱,趁熱捂住兩眼,熱散後兩手猛然向兩側分開,兩眼同時隨之一睜,如此三至五次再左右轉睛。左轉九周,右轉九周。經常堅持,不但保持眼球靈活不鬧眼疾,還能保持眼睛不花。拂麵,是用兩手搓拂兩頰,使臉色滋潤,推遲生長皺紋及老斑。

十一、全身上下搓一遍。全身幹搓,又叫幹沐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緊接拂麵熨眼轉雙睛之後,兩手從頭部開始搓起,繼而由前額、兩太陽穴、迎香、兩耳前後,大腦、小腦、風池、風府、兩臂內外至兩手背,再由胸前肺部、兩脅,兩手並行搓小腹兩側、肚臍、兩腰眼、兩腿外側內側、膝蓋、腳心。兩手搓時必搓熱,最後再揉睾丸。以上各點,搓時最好用數字來約束,以免點到從事。幹沐浴倘能持之以恒,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重點是鼻窩、脖頸、腰眼、睾丸、尾胝湧泉。

十二、伸臂長腰舒筋氣。幹沐裕後,仍坐床上,上身坐正,兩腿伸直,舌頂上齶,然後上身後仰,兩臂隨之向上伸舒。同時鼻子吸氣,兩眼向上翻看,腳尖前繃,腳跟後收,身體整個仰臥床上。然後,上身由仰臥坐起前撲,以頭靠攏兩膝,兩手打兩腳湧泉穴,兩眼往下看,鼻子呼氣,兩腳尖向裏勾,腳跟向前蹬。如此一仰一俯,反複七次為止。有舒筋活絡,長腰增力,抻筋活腰,強肺健胃,通蒂踵、養大腦的作用。

一陽初動本無心,收必須先提根。

吸從督脈升泥丸,呼由任脈降會陰。

以神領行周天,後升前降轉法輪。

七口呼吸陽不縮,無孔笛吹要緊跟。

無孔笛,兩頭吹,一提一降自然回。

收炁古稱是降龍,龍歸大海不亂飛。

玄酒味淡休妄動,靜等二侯響春雷。

珍惜自身活子時,逢動必收不虧。

第二步功夫,按道家傳統說法,是安爐立鼎。鼎,又謂玉鼎,在大腦中心,內藏一胞為先天真性所居之處,即元神室也。其兩邊各有一管,連於眼珠,下通於心,故曰:性者,心也,發於二目。實際鼎原無鼎,真炁發時與性合一而得名。爐謂金爐,又名真炁穴。前對肚輪後對腎,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是存神養炁之所,又叫丹田。爐原無爐,氣發則有此名。玉鼎、金爐是道家煉內丹假設的無形器具。

一陽初動本無心,收心必須先提根(根,即會明穴。提根,即用力緊撮穀道)。在初步收心求靜的靜坐中,當坐到一念不起,身心兩忘,虛極靜篤之時,自己的外陽勃然興起,這是自身的活子時到來。因其無念,是先天性的產物,機不可失,不等念起,急用轉法輪收炁法即刻收回。

收法:原坐式不動,收氣必須先提根,即用力一提會陰,鼻根吸氣,眼往上翻看,以神領氣,心意隨之。再由子位生死竅即會陰穴向後走尾閭、夾脊、玉枕至午位百會一停。吸時:鼻吸、眼看、神領、意隨,同時並舉,協調一致。一吸由督脈上來稍停,再一呼鼻根呼氣,眼往下看,以神領氣,心意隨之,由午位百會下來,走祖竅、絳官、炁穴(即丹田),直達會陰子位。後升前降整一圓周。簡單說,一吸一呼轉一遭為一次,如此三至五個呼吸,如用得準確,外陽即可縮回。這即是後升前降轉法輪收炁法。又名采小藥。

開八脈,聚精神,以意領氣貫全身。

一吸督脈升泥丸,二呼任脈降會陰。

三吸帶脈至肩窩,四呼陽腧到手心。

五吸陰腧胸前定,六呼至帶歸一根。

七吸衝脈到絳宮,八呼陽蹻湧泉停。

九吸陰蹻升炁穴,十呼還原入竅中。

吸呼深長憑意領,水到渠成賴氣行。

開通奇經八脈,又叫十口呼吸調八脈。初學者,因盤腿打坐,兩腿受壓不習慣,定有兩腿麻木之感。用此法立即消除麻木。其功法的主要用途,是用以開通奇經八脈,驅逐陰邪之氣,消陰長陽,進而達到全身屬陽,百病全無。

奇經八脈,道家用以行炁、通關以達到延年益壽。通八脈,又稱玉液煉形。奇經八脈,即前任、後督、中衝、橫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也是道家行氣八脈。開通八脈法,是用十口呼吸,以意領氣,心到、意到、神到,氣亦隨之而到。平時必須經常練習,把心、神、意合而為一。八脈線路要記熟用靈,達到心想哪裏,哪裏就有所感觸。最好每日清晨練習兩遍,日久天長,就能隨心所欲。

二候到,春雷動,猛虎怒吼要出洞。

順則出去可生人,逆而回來延壽命。

手點虎額虎伏地,劍插三峽水倒行。

收定要收元炁,煉精必須煉元精。

順減壽,逆添油,養生至寶莫外流。

下手點住生死竅,急用巽風六候收。

橐龠動時闔辟轉,升住起止四正求。

會得還精補腦法,功夫更上一層樓。

煉精化是道家性命雙修功法中的絕秘,非其人不傳。即使傳人,也必然伴隨著一些清規戒律。

兩手捧香肩臂鬆,眼觀香頭二目睜。

聚精會神屏呼吸,涕淚交流即收兵。

閉目養神應求靜,心存已炁門自生。

渣滓提淨藥方純,淚管輸通眼更明。

文火七,武三成,藥采之後好用功。

日月同宮金木合,心火下降腎水升。

眼球常轉眼不花,耳鼓常敲耳更靈。

常用此法除百病,能化五穀飲食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