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力度:切實把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經濟宣傳的首位,集中力量打好總體戰。
從三月下旬開始,持續將近三個月,打開《河北日報》,從要聞版、經濟新聞版到科教文衛版、理論版,給人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加強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收的報道比較突出。《河北日報》比較好地貫徹執行了黨中央提出的關於“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和“要把全麵貫徹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這一指導思想。一般性的報道,就不說了,單就《走村進戶話增收》、《現場報道》、《一線寫真》三個係列發稿量,就足見其規模氣勢。為了讓讀者對這些報道有個總體印象,僅將《走村進戶話增收》的題目全部奉上,供讀者和新聞界同仁品評。①舊腦筋不可不換,老產業大有可為;②探索“研究會+農戶”,誌在實現香菇產業化;③不看市場低頭幹,坐守家門吃了虧;④畏首畏尾原地轉,有膽有識闖新路;⑤利益聯接甜菜協議雙贏,越位包攬豌豆訂單泡湯;⑥結構調整要實際,因地製宜最重要;⑦因地製宜巧調整,綠化增收兩相宜;⑧奶牛住暖房,種草勝種糧;⑨楊蘭芳求創新不歇腳,“項目+園區”顯生機;⑩挖人力資源優勢,靠勞務輸出增收;“鏈條”鏈接市場,紅果實現增值;借優勢興市場,建城鎮促增收;沼氣進大棚,種養兩相宜;科技龍頭舞起來,增產增收辟新路;哥當學徒弟做師,瞅準富路不撒手;人換思想樹換頭,老樹新枝舞春風。
三篇《寫在
結束之際》的綜述性文章的題目是:《服務,為農民增收護航》、《增收,主要靠自己》、《拓寬農民增收的空間》。
《現場報道》、《一線寫真》這兩個專欄的係列報道,也同時推出,前者發稿八篇,後者發稿量更大,至少在十五篇以上。
二、有新意:主攻與助攻結合,典型與綜合結合,微觀與中觀結合。
過去,《河北日報》就曾就農村工作和農業問題,多次成功地組織記者小分隊,深入一線作係列報道,如“太行紀行”、“壩上漫記”、“千裏訪農家”、“棉鄉紀行”等。這次組織小分隊走村進戶到現場采訪、做深度報道,運用了已有的經驗,又創造了新的經驗。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點:
1.“炮兵”與“步兵”配合。我說的“炮兵”是指小分隊的稿子見報之前,即3月24日,在一版頭條先突出發表一篇述評《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寫在新世紀第一個春耕時節》。開始時,我並未感到這篇述評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當我跟蹤讀了十多篇《走村進戶話增收》的單篇報道的時候,才悟出其中的奧妙,啊,這個述評原來是開局的重要一著——“當頭炮”,而且是一門重炮。細心品味它的好處是搶在春耕時節這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機,先以述評的形式,把對農民的希望和對各級黨政幹部、科技人員以及涉農行業的要求提出來,以免貽誤時機。它對農民說:“握準犁頭,抬頭種地看市場”。“農業結構調整本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看市場、講特色、莫跟風,盯住市場、盯住餐桌,讓市場給你一雙調整的‘慧眼’。”它對涉農單位說:“在調整的道路上,簡單的品種調整並不難,難的是怎樣深化,科技、信息、設施投入‘一個都不能少’。”“發展龍型經濟,搬掉農產品和市場之間的擋頭,這是促進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流通企業或加工企業擔當結構調整的龍頭,可以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延長產業鏈條,減少市場風險,增加增收空間,避免農業大起大落;有利於加快農業的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的集約化經營。農民手握訂單種莊稼,更容易把握市場,參與調整更有積極性。”述評對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警惕什麼,都提出了要求:要把工作做細、做深,逐步幫助農民提高素質,適應市場。政府要做好引導、示範,使農民看到結構調整的好處,幫助農民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切不可搞行政命令、形式主義、瞎指揮,搞“政績”工程,使結構調整誤入歧途。
這樣覆蓋了以後,“步兵”(小分隊)就要跟進,展開單兵作戰,慢慢介紹具體經驗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為農民增收,編輯部可謂用心良苦。
2.典型與綜合結合。這次《走村進戶話增收》,把一家一戶的單個經驗介紹出來以後,又發表了三篇綜述性的文章,把經驗加以係統和升華,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可以說是精彩的點睛之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如果你沒看到前麵發的單篇經驗,或者看得不全,看了這幾篇綜述,既可以了解經驗的概貌,又可受深層的啟示;即使你一直跟著讀這組報道,綜述也幫助你作了梳理,印象會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