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根據各地做法,給各級領導提煉了這麼三條經驗:讓農民增收,政府既要科學決策,更要及時加強服務;圍繞農民增收的服務應當是係列化服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售後服務和科技服務;農民增收需要龍頭帶動,誰來當龍頭,隻能到現實中尋找答案。綜述向農民說:“增收,主要靠自己”,並且把三條實用的經驗概括為言簡意賅的三句話:找準市場脈搏、念好科技真經、以科學務實的態度經營。
這次幫助農民增收的報道,還重點抓了一些先進的縣,係統介紹他們的經驗。相對於一村一戶的走村話增收的報道來說,縣級的報道,這又是一種中觀的綜合。這期間,突出的典型就是大廠回族自治縣靠發展凝聚人心的經驗連續在一版頭條發表三篇經驗介紹,並配發評論員文章。以後又發表了清河縣實施先人一步開放戰略的經驗,推出看燕郊如何打造“京東矽穀”、看野三坡如何建設“京西花園”、看青縣如何編織“津南菜籃”一組不同地區依靠本地條件,發展龍型經濟的典型。讓縣這一級學有榜樣。這些報道方向性、思想性、針對性都很強,抓住了要害,抓住了關鍵,效果非常好。
3.以係列報道為主,多側麵全方位配合。這樣既能使讀者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認識更全麵、更形象具體。尤其著力推動各級幹部改進作風,深入農業第一線,幫助農民克服困難,解決農民靠自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個代表”教育報道的重點之一,就是抓幹部學用結合,改進作風,幫助農民致富。相繼發表如下一些經驗:淶源縣重視解決群眾的具體問題,農民想什麼,幹部做什麼;灤縣認真貫徹邊學邊改原則,群眾見到效果,幹部增強信心;肅寧縣學教活動做好“實”字文章,庭前院後話生產,夜宿農家議增收;望都縣幹部進村入戶搞“五同”身體力行三個代表;寧晉縣3000多名幹部,帶著問題下基層,懷揣“五本賬”,真心幫農富;清苑縣2000幹部下鄉助農問策,身到基層,心到農家,為民解難,真抓實幹;廣平壓縮富硒大棗種植計劃;深澤縣四萬多農戶都被幹部“承包”,包農包到戶,幫農幫到富。
科技報道,重點抓住科技下鄉這一關鍵環節,為農民增收出力。如寬城滿族自治縣千餘幹部成為農民“致富參謀”,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淶水縣幹部送科技進山入戶;趙縣信息上網、電波入戶、熱線傳經,“科技快餐”助農增收;阜平縣“百人嫁接服務隊”下鄉送技送藝。
從法律上保護農民增收,是政法報道的一項內容。南和縣針對有的龍頭企業為了一己私利,給農民簽訂“空頭訂單”,致使“訂單農業”中違法現象時有發生,讓農民蒙受損失的問題,涉農的幾個部門搜集材料,仔細分析各地“訂單農業”失敗的原因,並結合本縣實際,印製《如何簽訂訂單》的小冊子3000多冊,發到農民手中。這個縣還要求,凡是簽訂“訂單農業”的鄉村或農民,都要先通知縣農委或農業局,由他們幫助對龍頭企業和本地實際進行考察、論證,參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預防“空頭訂單”。訂單必須進行法律公證,一旦出現問題,用法律保護農民利益。《河北日報》以《南和縣為訂單農業上“保險”》為題,推廣他們的做法。
理論版也積極為發展龍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做文章。五月初,先後發表了《了解內涵把握特征》、《認清形勢避免誤區》兩篇關於對發展龍型經濟初步探討的文章,記者邀請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亭亭對龍型經濟的內容、特征及發展龍型經濟的意義、人們思想上的一些誤區等進行了探討和分析,這對人們對龍型經濟的理解很有幫助,充分顯示了理論的力量。
三、有廣度:報道的區域廣,涉及的行業產業廣,動員幹部的層麵廣。
《走村進戶話增收》采訪小分隊,所到的區域範圍比較廣。從3月初開始到5月中旬結束,他們北走張承,南下邯鄲,東至唐秦滄,行程6800公裏,足跡涉及省內20多個縣(市),采訪了120多戶、500多人。壩上、平原地區發稿量大體相等,發稿最多的是平時去得比較少、交通不夠方便的山區。
報道涉及的行業、產業比較廣。在這一戰役性報道的時間內(從4月至6月18日)統計,《河北日報》就畜牧業方麵就發稿54篇,涉及養牛、養羊、養豬、養雞、養蜂、養魚、養鵪鶉、養蠍。有介紹結構調整探索新機製的,有交流技術經驗的,有反映有關部門為農民服務的,有如何防疫滅病的,有畜產品深加工的等等。“走村進戶話增收”的16篇報道,涉及調整種植結構、改良糧果菜品種、農產品深加工、畜牧水產養殖、勞務輸出、小城鎮建設等。就是說對農村現有的種養加工等有代表性的項目,對需要加以總結和探索的問題幾乎是包攬無遺。
涉及的幹部層麵比較廣。除在“深入開展‘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專欄內,主要反映縣(市)級幹部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的情況外,《現場報道》專欄裏則重點介紹鄉鎮幹部當前在調整農業結構、幫助農民增收中的新鮮經驗;《一線寫真》也是報道幹部如何同農民一起為增收解決具體問題生動事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