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切磋篇(2)(2 / 3)

四、有深度:往開闊思路上引導,往適應市場經濟規律上引導,往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上引導。

這次以《走村進戶話增收》係列為主力的關於調整農業結構的戰役性報道,是有深度的。主要在三個方麵:

1.總結的農民增收的經驗,既實在可用,又有曆史的厚重感,閃爍著辯證思維的光芒。既開拓思想轉變觀念,又介紹易學好記的具體辦法;多用對比的方法,既講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既強調要敢於創新,又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行政幹部既要積極為農民服務,又不能越俎代庖;既要抓緊工作,又要防止大轟大嗡,搞形式主義。貫穿這些經驗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幹部、農民都要懂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否則就要碰釘子、吃苦頭。這組報道可以說是給農民和農村幹部上了一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課。

2.開闊人們的思路,拓寬農民增收的空間,指出今後的發展方向。“走村進戶話增收”的結束語指出:欲要富裕農民,必先減少農民。單純把目光盯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上,農民增收的路子可能會越走越窄。跳出農業看增收,在二三產業,農民增收存在著廣闊的空間。其一,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著眼於農民增收,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農貿市場和農業企業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龍頭,而工業企業積累的資金,為反哺農業提供了物質保證。進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從事二三產業,將為農民增收提供最有潛力的增長點。其二,小城鎮裏有大文章。加快小城鎮建設,讓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將大大推動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農村工業從“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分散布局轉向小城鎮有序集中,可以減少用地,節約能源,降低經營費用,保護生態環境,大大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由小城鎮建設帶動的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將為農民增收提供持久不竭的動力。其三,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勞務輸出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由過去的農閑打工變為常年打工;工種由單純的重、髒、險、累活兒向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活兒過渡;打工者的性別、年齡結構也由過去年輕人居多變得日益多元化,勞務輸出在農民增收中的分量越來越突出。

3.引導農民走“讀書興農”之路。與《走村進戶話增收》係列報道緊密銜接,從5月28日開始,從一版頭條開篇,推出一組“讀書興農”的全省綜合報道。巧妙地把農民引導到提高綜合素質上來。這一安排,使農民增收的報道又往深層推進了一步。這四篇報道告訴農民,讀書興農開始早的、抓得深的,他們得到的利益就最大、最真實。這種利益不僅是經濟的,而是人與社會的全麵發展。讀書興農不僅讓農民富起來,還要讓農業富有科技含量,具有“入世”之後強大的競爭力,同時,讓農村穩定起來、文明起來,人的素質全麵提高起來。

從這次戰役性的報道中,體現了采編人員——從記者、編輯、主任到總編輯,貫徹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三個代表”的思想,也體現了省委提出的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的精神,從一篇篇消息、通訊和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編者們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的熾熱情感。現在不是正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嗎?這次戰役性報道,就充分展現了采編人員堅持黨性原則和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作風。我認為,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生動體現。

這次戰役性報道,這次漂亮的總體仗,已告一段落。但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報道並沒有結束,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有待於在今後經常性的宣傳中加以解決。

我個人認為,這次戰役性報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我看主要有兩點不足:第一,《走村進戶話增收》的係列,由於這一階段重大報道多、版麵擠的客觀原因,後幾篇間隔的時間長了一些。第十五與第十六間隔10天,第十六與結束語的首篇又是隔了10天。如果一鼓作氣發出,效果會更好。第二,《走村進戶話增收》的文字稿,再適當配發一點照片,就會使這一報道更加多彩多姿。

這次創造的經驗是豐富的,是多方麵的,值得很好地總結,願大家都來研究。我特別想看到幾位到第一線采訪的年輕記者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感受。我殷切地期待著。

第四節“入世”知識的大餐

——讀《燕趙都市報》“中國入世特刊”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以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世界的一件大事。對於入世,以前新聞媒體曾陸續地作過一些宣傳,但是比較零碎,缺乏深度。但《燕趙都市報》在入世的第二天隆重推出的“中國入世特刊”,用了十五個整版的篇幅,對入世的重大意義、入世談判的曆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等問題,作了全麵、係統的宣傳。這對於那些對入世不了解、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的讀者來說,無異於一道豐富的精神大餐,也可謂是獻給饑渴者的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