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對壘與爭鋒——博弈中的經濟學(1)(3 / 3)

作為散戶,沒有實力承擔太多的炒作成本,所以就應該利用自己手裏資金靈活、成本小、不怕被套牢等優勢,靜靜等待“大豬”們為自己服務。所以,散戶並非總是處於炒股的劣勢地位。關鍵是要學會做一頭聰明的“小豬”,坐觀“大豬”奔忙,在“大豬”們抬高股票價格後,獲取利潤。

經濟學家

托馬斯·謝林(Thomas C.Schelling)

托馬斯·謝林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21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1951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就職於美國財政部,為杜魯門政府做過顧問。曾在哈佛和耶魯教過任教授,並獲得了哈佛大學退休名譽教授的稱號。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醫學院的榮譽會員及藝術科學學院會員,並擔任過美國經濟學協會主席和東方經濟學協會主席。獲得過RAND政策分析研究生院榮譽博士、塞德曼政治經濟學大獎和國家科學院獎。謝林是西方非主流經濟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在博弈論方麵的重大貢獻於2005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走不出囚徒困境的鷸鳥和河蚌——尋找商場雙贏

商場離不開戰爭,更離不開合作。遇到激烈的競爭時,懂得站在“雙贏”的高度分析問題,講究協作的技巧,這樣才能避免在血雨腥風中蒙受更多的損失。

柔和的陽光灑滿大地,一隻河蚌慢慢地爬上河灘,張開兩扇橢圓的甲殼,慵懶地享受著陽光的溫暖。正當它悠閑愜意的時候,一隻鷸鳥從遠處飛來,落在了不遠處的水草中。鷸鳥邁開又細有長的腿,伸著尖長的嘴巴,仔細搜尋美餐。這時,它突然看到了前麵張開甲殼的河蚌,於是急速衝了過去,捉住了河蚌那鮮美的肥肉。河蚌也不遜色,它見鷸鳥捉住了自己便采取緊急反攻措施,將自己的甲殼合住,緊緊的夾住了鷸鳥的長嘴巴。鷸鳥使盡渾身解數,也沒有將嘴巴從河蚌的甲殼中掙脫出來。

二者相持不下,鷸鳥威脅河蚌說:“你不張開嘴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一定會被曬死的,我勸你還是識相點,張開你的甲殼。”河蚌不甘示弱,反擊到:“我就是不張開甲殼,我要死死的把你的嘴巴夾住,讓你今天出不來,明天出不來,最終憋死在沙灘上。”就在這時,一位老漁夫路過河灘,看見鷸蚌的爭鬥,於是將二者抓起,帶著滿腹收獲的喜悅離開了。

在這場寓言故事的博弈中,鷸鳥和河蚌想到的都是各自的利益,而忽略了彼此間存在的現實聯係,爭鬥時,又忽略了雙方的共同敵人——漁翁。在這場看似合理的行為中,卻隱藏著不合理的的自私想法,二者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各自產生了自私的心理,缺乏合作意識的鷸鳥和河蚌也難怪成了漁翁的“階下囚”。這個故事講的其實就是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一個經典的案例,耐人尋味,引人深省。那麼,到底什麼叫做“囚徒困境”呢?“囚徒困境”的產生是源於兩個囚犯的故事:兩個囚犯曾經一起做了壞事,最終被警察抓獲。為了不讓這兩個囚犯傳口供,警察便將其分別關在了兩個獨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中,然後逐一進行審訊。(這時,兩個囚犯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與警察合作,供出他的同夥或者用保持沉默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同夥。)

兩個囚犯知道,隻要雙方都不承認自己的罪行,警察一時不能找到有利證據,他們就會在一定期限內被釋放。但是警方也知道,必需給這兩個囚犯一點兒刺激,想方設法讓其中一個人背叛另一個,這樣就會成功破案,而且告發者可能將會無罪釋放;如果兩個囚徒互相背叛的話,兩個人則都會被按照重罪判刑。(這兩個囚徒應該怎麼做呢?是互相合作還是彼此背叛?表麵上看,他們應該合作但是實際上,他們必需考慮自己做出決定的同時,對方會怎樣做。)這時,其中一個囚犯覺得自己根本無法保證他的同夥不會向警方提供對他不利的證據,最終無罪釋放,讓自己獨自承擔牢獄之災。但是他又意識到,他的同夥也不是傻瓜,肯定也會這樣想,所以這個囚犯做出了一個自認為很理性的決定:背叛同夥!可是他的同夥根據一樣的邏輯推理,也做出了背叛對方的決定。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兩人都受到了法律的製裁——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