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對壘與爭鋒——博弈中的經濟學(3)(3 / 3)

以上出現在生活中現象,從博弈的角度將就是“破窗現象”。“破窗現象”是“破窗理論”(The Broken Window Theory)中產生的現象。這個理論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詹巴鬥曾做過的一個“偷車實驗”。他將兩輛不同的汽車分別放到了兩個不同的街區,一輛完好無損的,他把它停放到了環境優雅的帕羅阿爾托中產階級社區,而將另一輛摘掉車牌、打開車棚後,停放在了環境髒亂的布郎克斯貧民區。一個星期後,停在中產階級社區的汽車仍然完好無損,而停放在貧民區的那輛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於是,詹巴鬥將放在中產階級的那輛車的車玻璃敲碎,結果幾個小時後就不見了。

後來,美國的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提出了“破窗理論”。他們分析認為:如果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被打碎,而且沒有及時修複,則人們就會受到某些暗示,更加放縱自己的行為,損害更多的玻璃,甚至連房屋都會毀壞。“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在生活中有著太多的細節,這個理論就告訴我們不要忽視細節對事情結果的重要作用,從而指導人們的生活。例如:在一個安靜的圖書館,就沒有人會大聲喧嘩;在一個環境優美的場所,就沒有人會隨地吐痰;但是相反,如果圖書館裏麵很多人在悄悄私語,那麼聲音就將會越來越大,環境就會越來越嘈雜;如果一個滿是廢紙、痰痕滿地的場所,則亂丟亂扔的不文明現象就會越來越多。

在不同的環境裏,同樣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屬於環境的一部分,二者的關係是互動的關係。“破窗效應”體現了人的四種不良心理:第一,頹喪心理。壞了東西不去修,公家的東西沒人珍惜,長期下去,很多人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慢慢下降;第二,棄舊心理。大家都會認為既然沒人管的東西,既然已經破舊了,就任其自然,所以就不會珍惜;第三,從眾心理。規定和法律的製定是給大家製定的,既然大家能做,自己就能做,所以就照著別人的做法做了;第四,投機心理。看到有機可乘的機會,自然不會錯過,這就是人的投機心理,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現。

而“破窗心態”的產生往往會助長破壞和犯罪,正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破窗”的出現就意味著無序的產生,而無序就是引發犯罪的原始因素。

那麼,如此說來,“破窗現象”就沒有破解的方法嗎?當然不是,威爾遜和凱林在提出這個理論時,提到了一個必要的前提——“沒有及時修複”,也就是說,隻要我們采取及時的彌補措施,“破窗現象”就不會出現。例如,18世紀的紐約環境惡劣,街道髒亂,地鐵的狀況尤為嚴重,曾被稱為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是通緝犯、每20個逃票人中就有一個是攜帶武器者。直到1994年,布拉頓擔任警察局局長,地鐵在他的治理下才慢慢變的幹淨、文明起來,現在的紐約是美國治理的最為出色的城市之一,這件事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可見,凡事隻有我們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破窗現象”就會有所轉變。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破窗現象”,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對其采取及時的補救措施。

經濟學家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

斯蒂格利茨,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出生於1942年,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1960年考入美國東部著名大學---阿赫斯特學院( Amherst College),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師從保羅·薩繆爾森。此後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斯蒂格利茨博士是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教育者之一。他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牛津大學,並從1988年開始在斯坦福大學任教。創辦了《經濟學展望雜誌》著作有《公共部門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講義》。2001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