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生存細節——職場的奧秘(1)(1 / 3)

工作是人生必需的部分,是生存的主體。要想很好的生存,想要在工作中脫穎而出,就請像珍惜你的生命一樣重視你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了解我們生存之本的奧秘所在。

曹操赤腳迎謀士——人才經濟學

如今人才市場中到處都流動著人才,那麼這些人才中,哪些人才是企業急需的千裏馬呢?他們能夠帶給企業價值和利潤嗎?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兩軍對壘。麵對袁軍多於自己的數倍兵力,曹操自知戰局對自己相當不利,加之曹軍糧草又告罄,更如雪上加霜,軍情緊急,曹操徹夜無眠。許攸原是袁紹謀士,他曾多次忠言相勸,可是袁紹卻偏信讒言,不聽忠告。許攸料定袁紹必敗,於是決定投靠明主,思來想去,他覺得曹操一項唯才是舉,對人才甚是重視,於是暗暗下定決定,投靠曹操。

這天晚上,曹操剛剛就寢,突然有人報告說:“有一名叫許攸的人在殿外求見。”曹操對許攸早有觀察,知道此人頭腦靈活,足智多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大喜過望的曹操激動的說:“子遠肯來,是我軍之福呀!”還來不急穿鞋就迎了出去。不難想象,許攸一定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許攸建議曹操去突襲烏巢,燒掉袁紹的糧草。曹操完全信任於許攸,於是按其計策行事,果然順利得手,一舉取得勝利。這一戰就成為曹操和袁紹之戰的轉折點,也為最後的勝利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曹操被授予“唯才是舉”這樣的榮譽是當之無愧的。可是,我們在對曹操做出感慨的同時,有沒有從中學到另外的知識呢?其實這裏麵還蘊含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知識,那就是人才經濟學。

我們來看,許攸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曹操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料定這個人在他光複大業的道路上起決定性作用。於是連鞋都來不及穿就去迎接。事實證明曹操識別人才的準確度很高,並能夠準確的運用,最終使得大軍以少勝多。魏國從此名揚天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人才在一個團隊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古代如此,當今經濟高漲的社會亦是如此。人才始終是一個團隊或者集體不可缺少的棟梁。

那麼到底人才是什麼概念?人才不僅是社會、文化和政治等諸多領域關心的事情,更是經濟學領域所關注的重點。人才的可用性(使用價值)也是人才的共性,人才的特性則在於其不可替代性(專業性)。

從經濟學的視野來觀察人才,有助於對企業對人才的選擇和使用。

隨著市場經濟意識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而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占領了人才的高地,誰就占領行業的製高點、擁有了市場的主動權。社會各界給予人才高度的關注和重視,而“人才經濟學”恰恰是關注人才的理論指導。

很多企業在用人往往隻重文憑不管能力,經常會出現一些學非所用的現象,這樣企業開發人才的效應就不大。要克服這類現象,就要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選定一些適合公司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文化素質高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專長的人作為培養的對象。使選定的對象能夠成為企業建設與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隻有這些人才在企業的特別培育之下才有可能會變成千裏馬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貢獻出自己聰明才智,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很多企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因人才的專業不同而分工不同,企業希望通過他們專業的工作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可是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失誤而影響工作效率,在調查原因時常常會出現扯皮現象。這是為什麼?原因是分工過細。比如工藝人員在正常的操作中發現設備突然停機了,隻好停工並通知設備人員前來修理,結果設備處的機械人員發現不是機械問題,應該是電氣方麵的問題,隻好再等電氣人員來處理。這樣一來,設備停機時間越來越久,在現代化的流水線型生產企業最忌諱停機時間過久現象。電氣人員來了,通過檢查發現隻是保險絲熔斷而已。每個部門都在盡職盡責地工作,可是工作效率卻不佳。問題就是出在分工過細上。

那麼,如何經濟地使用人才呢?“人才經濟學”倡導一專多能型人才。即員工在擔負專一工作的情況下,能夠具有再完成某些邊緣性工作的能力。人盡其才,這樣就克服了工作中的扯皮現象,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就像在前麵的例子中,如果工藝人員能夠熟悉自己的設備,懂得一些簡單的維護和保養技能,那麼就不會出現事例中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