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生存細節——職場的奧秘(2)(1 / 3)

鯰魚效應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即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相關物流企業。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所以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於是漁民們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以便賣上好價錢。沙丁魚生性懶惰,不好遊動,喜歡安靜,追求平穩。所以運輸過程中絕大部分沙丁魚會在途中窒息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生性好動,四處遊走,攪動了“死水一潭”,沙丁魚為避免成為鯰魚的果腹之食,便一改往日的懶惰,不停地遊動。所以,一條條沙丁魚才可以活著到達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的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公務員是個大家公認的“鐵飯碗”,他們每天機械地做著同一件事情,上班、看報、喝茶、聊天,處理一些臨時情況、下班…… 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最近溫州市人事工作會議傳出一條消息,從今年開始,該市將在全省率先試行公務員聘任製,決定聘任一些專業強、技術高的公務員。使公務員能上也能下、能進也能出,實現公務員“流動”起來。而且被聘任的公務員薪酬將是一般公務員的數倍。這一舉措,改變了政府機構等級森嚴、官僚主義叢生、辦事效率低下等問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公務員隊伍提高行政效率,增強了公務員的責任感、危機感。在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的基礎上聘任製發揮“鯰魚效應”。

推行這一效應的還有深圳市,他們也沿用了事業單位聘用製,建立和完善公開招聘、簽訂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辭聘等一係列製度,這些政府雇員,就是從政府從社會上雇用的在法律、金融、經貿、信息和高新技術等方麵有特長的人才。他們合理的知識結構、獨特的雇用身份和追求效率、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必然會給整個政府機構帶來生機和活力。正是這種“鯰魚效應”提高了服務效率。

在企業管理中,“鯰魚效應”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漁夫”相當於企業的管理者,管理者要實現管理的目標,需要引入鯰魚型人才,以此來改變企業相對一潭死水的狀況。“鯰魚”是企業管理中所必需的人才,鯰魚型人才在企業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極力發揮激勵性作用,而實現自我價值。鯰魚型人才的到來會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沙丁魚”員工帶來競爭壓力,能夠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企業中的“沙丁魚”,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一種懶散的狀態的。也許,現在你還是一條沙丁魚,你的領導可能是漁夫或鯰魚,那麼你最好和組織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後遊,否則就有被吃掉的危險,永遠充滿激情地向上遊,爭取變成鯰魚或漁夫,到上一層工作崗位上去攪動一番。

當今社會,麵對巨大的就業壓力,鯰魚效應不僅在眾多企業中都被推廣和使用。還在動物的世界裏流行起來。看來,羊和沙丁魚是一樣的,隻有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有強烈的求生意識,動物都如此,人們更應如此,適者生存,這是人類一切問題的答案。在動物的世界裏,沒有絕對的強者和弱者。這是一種生態平衡,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在動物世界裏,弱者也有一片天!和動物世界一樣,在人的世界裏,也沒有絕對的強者和弱者,隻有相對的強者和弱者!

在田徑場上,跑得快的便是強者;在考場上,分數高的便是強者!可是,田徑場上的強者並不一定是考場上的強者,考場上的強者也不一定是田徑場上的強者!因此,其實“弱者”也可以是“適者”。要想做強者,先做“適者”吧。

經濟學家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

盧卡斯,1937年,生於華盛頓的雅奇馬。1955年,盧卡斯從西雅圖的羅斯福公立學校高中畢業。芝加哥給予他獎學金,但芝加哥沒有工學院,從而終止了他做工程師的夢。 羅伯特·盧卡斯的著作主要包括:《理性預期與經濟計量實踐》、《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經濟周期模式》和《經濟動態學中的遞歸法》。1995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化繁為簡——奧卡姆剃刀定律

實例證明:世界上那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多都是能“剃繁”的高手。他們總是能夠審時度勢的有所創新,以致事業能生機盎然。

傳說在亞細亞的一座古城裏,有一輛古代帝王遺留下來的戰車,車轅上係有一個十分複雜的結子,誰要是能打開它,誰就會占領亞洲。許多人試著解開它,卻都沒有成功。亞曆山大大帝經過這裏時,同樣像先前的人一樣去解這個結子,但同樣也失敗了。他靈機一動,抽出腰間的劍將這個結子一劈兩半,大呼:“這樣不就解決了嗎?讓亞洲在我的劍下屈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