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生存細節——職場的奧秘(2)(2 / 3)

難倒眾人的繩結卻被亞曆山大簡單的解決了,原來複雜的事情往往是很簡單的,隻是我們總一廂情願的把它想的很複雜。

“如無發要,勿增實體”——這便是經濟學中所說的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Ockham's Razor)。後人常常轉述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但中心意思隻有一個即隻承認一個確實存在的東西,凡幹擾這一具體存在的空洞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和廢話,應當一律剃除——化繁為簡。

事物總是朝著複雜的方向發展的,許多時候我們總是被複雜迷惑著,因而在我們做過的事情中,可能有許多都是毫無意義的。就像在工作中,我們總是忙得一塌糊塗、不知所措。而如果運用這把“剃刀”去掉多餘的部分,破解迷惑,找到最關鍵的部分,那樣的話,忙忙碌碌、焦頭爛額的工作便會遠離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變得很簡單。

對於一個企業管理者來說,在製定決策時運用“奧卡姆剃刀定律”再合適不過了。一個好的理論決策應該是清晰、簡單並突出重點的,企業管理者製定的決策亦是如此。在製定決策之前,應盡量剔除身邊的幹擾,具有清晰明確的思路,保持事情的簡單化。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任何小小的失誤可能都會使決策理論盤根錯節。所以要先將企業的關鍵脈絡明晰化、簡單化,用奧卡姆剃刀無情的剔除所有累贅,隻有簡單才能對付複雜與繁瑣。當然,奧卡姆剃刀所倡導的簡單化並不是胡亂的、粗暴的剔除,而是要穿過事物的複雜性,有條理的剔除。這也就提醒我們的企業管理者:抓住了企業的主要矛盾,自然決策就可以清晰簡單、有的放矢的製定了,正確的決策當然就能使企業保持正確的方向了。

著名管理大師傑克·韋爾奇說過:“越是簡單化的管理,越能實現較高效率,就越能體現創造和智慧。”而更多的實例證明:世界上那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多都是能“剃繁”的高手。他們總是能夠審時度勢的有所創新,以致事業能生機盎然。

總之,隻有保持事物的簡單化,並適當變革、創新我們的思維,奧卡姆剃刀才能在經曆風霜後依然鋥亮鋒銳!

如果你還在被繁雜迷惑著,趕快去尋找那把奧卡姆剃刀吧,保持事物的簡單化。

經濟學家

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

福格爾,1926年出生在紐約市。1944年進入康奈爾大學,1948年獲得學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並於1960年在那裏得到碩士學位。1963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8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始執教。1965年,他同時兼任羅切斯特大學的教授職位,1975年到哈佛大學任教授。福格爾1977年曾任經濟史學會會長,1980年任社會科學史學會會長,1978年以後又一直任國立經濟研究局的項目理事。福格爾的《鐵路和美國經濟增長:計量經濟史學論文集》的出版,標誌著“曆史計量學”或“新定量經濟史學”的誕生。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時間的機會成本

工作中不如意就會跳槽,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可是我們都忘記計算時間的機會成本了,如果成本太高,我勸大家考慮清楚再跳。還要執意跳槽的,看看下麵的文章吧。

陳偉本科畢業念的是計算機,畢業之後到一個網絡公司做了技術員,由於表現出色,他很快升到了技術部經理。但由於公司規模小,盈利額低,行內競爭又激烈,業務局麵一直都打不開,陳偉的薪水也是一直“原地踏步”狀態,他覺得這樣沒有什麼發展,於是幹脆的辭職離去。

辭職後,他遇到兩份不錯的工作,一份是某企業技術支持,另一份軟件開發。陳偉選擇了在一個國內企業做軟件開發的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便發現自己的性格似乎和工作“格格不入”。加上越來越多的人才湧入公司,年過而立的陳偉職業危機感也日益增強。於是他想到了如果當初選擇技術支持的工作,雖然職位和原來相比要低一些,可能要比現在也好,現在又要返回起點做重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