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選擇意味著起跑線為零,一切從頭開始。但時間是有機會成本的,人生並沒有留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打草稿”。走過很長一段路後再回頭,我們丟掉的不僅是寶貴的時間,還有機遇。重新定位時,我們需要付出的可能是加倍的努力。好比買股票,在適當的時候拋會得到最大的利潤,但如果拋的太早或太晚,雖然也會有一定的利潤,但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好比機遇,在適當的時候抓住最適合你的機遇,也許就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人生,有些機遇雖然你抓住了,但不是在最適當的時候,也許人生就不會登峰造極;再比如有些人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抓住了,就會給你帶來一輩子的幸福,但若是在不適當的時候抓,就沒有了幸福,因為時間不可以倒流,我們永遠挽回溜走的時間。
選擇是容易的,但是選擇背後的所付出的時間則不可能再來,雖然我們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24小時中我們是選擇創造價值,還是在家中上上網,聊聊天?如果你現在了聊天,那麼創造價值的時間將會失去。再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假設世界首富、微軟的總裁比爾·蓋茨在走路的時候掉了100美元,這時候,他是彎腰撿錢還是繼續走了,對其置之不理呢?比爾·蓋茨創業幾十載,積累的財產約為1120億美元,倘若不計利息收益,將時間換算成金錢的話,那麼,他的每秒鍾就值121美元,假如你已經理解了時間機會成本這個概念,那麼你肯定會勸比爾·蓋茨直接走過去,因為他將彎腰撿錢的時間花在工作上的話,所獲利潤會更多,也就是說,他彎腰撿錢的時間機會成本更大。
“時間就是金錢”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卻很少有人真正的關心這個問題。我們來算一下,假設有人月薪為4400元,按照每月22個工作日計,日薪是200元,平攤下來每小時25元。再用每小時10元的代價請鍾點工來料理家務,而自己用這1小時去做專長的工作,等於賺了15元;而有些人為了省下2元的跨行轉賬費用,去銀行耐心排隊1小時來個“現金大搬家”,看上去是賺了,其實呢,潛在“虧損”了23元;如果這些人中剛好有個廣告明星,那麼他損失的不隻是這23元這麼簡單的了,也許他將損失的是100萬。
浪費時間的同時,機會成本就會變大,時間越久,成本越高,二者的關係是成正比的。就如同例子中陳偉選擇工作時,隻為了一時的高薪水,沒有想到適合與不適合,在重新定位、充電、找工作的過程和如果選擇一份合適的工作相比較就是在浪費時間,也就是說時間的機會成本更高。當然機會成本就會變大,雖然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可是如果每個人在選擇之前能夠仔細考慮一下時間機會成本,想必損失就會大大減少。
“機會是經常光顧每一個有準備的人的”。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抓住機遇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功,不要為無謂的事情去浪費時間,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所以,當我們在揮霍時間,或者用大把的時間在超市排隊換購一些沒多大價值的贈品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為此損失了多少錢?機會就是金錢,千萬不要為了幾粒芝麻而丟了西瓜。
經濟學家
約翰·海薩尼(John C.Harsanyi)
海薩尼 經濟學天才、理性預期學派的重量級代表,是把博弈論發展成為經濟分析工具的先驅之一,199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20年,出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1946年,海薩尼到布達佩斯大學注冊入學,攻讀博士學位。著作有《博弈和社會中的理性行為與討價還價均》、《關於倫理學與社會行為及其科學解釋的論文》、《博弈論論文集》、《博弈均衡選擇的一般理論》、《道德、平等和個人美德:一個不正統的功利主義理論》。
童年賣報紙,少年賣保險——滿意效應
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就可能有大收獲,可能會很滿意,那就下手去做吧,馬上就去做!
美國保險業巨星克裏曼·斯通生於1902年,童年時代的他賣過報紙,還經常被一家餐館趕出來,但他並不氣餒,而是再次悄悄的溜進去,被感動的客人見他這麼執著,於是拜托餐館的人不要再踢他出去。但結果他的屁股還是被踢得又紅又腫,不過對次他毫不介意,而是對自己的努力感到非常滿意,因為自己口袋已經被錢填的鼓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