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生存細節——職場的奧秘(3)(1 / 3)

在克裏曼·斯通16歲念中學的那個夏天,他從保險公司獲得一份推銷保險的工作。在母親指導下他來到一棟大樓前,雖然他的母親已經從頭到尾向他交待的十分清楚,但他還是退卻了。因為當年賣報紙的情景又重現在他的腦海裏,於是他站在那棟大樓外的人行道上,一邊發抖,一邊開始默默念起自己的座右銘:“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就可能有大收獲,可能會很滿意,那就下手去做,馬上就做!”

於是他硬著頭皮走進了大樓。那天,雖然隻有兩個人向他買了保險,以推銷數量來說,他是失敗的,但對於自己在推銷方麵的了解,他感到非常滿意,他知道他不但有了克服恐懼的那種勇氣,而且還想出了克服恐懼的技巧。第二天,他賣出了4份保險,很滿意,第三天6份,更加滿意,於是他的成功之路開始了。在那個假期和後來放假的日子裏,他繼續推銷保險。有一天他居然創造了10份的好成績,後來一天15份,20份…….

克裏曼·斯通的事業終於飛黃騰達,最終坐上了美國聯合保險公司董事長、霍斯恩公司董事長的位置。而且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已擁有的資產高達5億美元,可以稱得上是全美乃至整個歐美商業界的巨頭。

他曾經問自己:為什麼成功了?後來,他終於發現,他一直在自己肯定自己,對自己的每一份收獲都保持滿意的態度。態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價值,從不勝驕敗餒,而是樹立了“積極的人生觀”。

其實,在克裏曼·斯通這個成功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他小時候賣報紙被踢的屁股紅腫,還是長大推銷保險時麵對自己推銷數量的失敗,他都沒有感到失落,而是用“滿意”來首先肯定自己,這樣才使得自己永遠保持著信心十足的心態。用經濟學的眼光審視這一現象就是經濟學家西蒙提出的“滿意效應”。

所謂的滿意效應就是說最優是不存在的,存在的隻有滿意。從管理經濟學的意義上講,就是最多的資源,通過最完善的組合和利用,獲得最大的利益,毫無疑問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所謂滿意,就是滿意的資源、通過滿意的組合和利用、獲得滿意的收益,而這才是合理的,也才是能夠實現的。

西蒙在論述這個理論的時候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兩個餓得快要死的人,爬到一塊西瓜地的邊上,這些西瓜正好可以給他們提供恢複體力和重新獲得生命的機會。其中的一人追求最優,他的想法是,既然要填飽肚子,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最大的西瓜,找到它就能延續生命。於是他在西瓜地裏不停地爬行、尋覓。結果,最大的西瓜還沒有找到,他就餓死在了尋找的途中。第二個人追求滿意,他想:隻要能填肚子,一個比較大的西瓜就行。於是,在他的手所能觸及的範圍內,摘下來一個西瓜。吃下去之後,體力便恢複了一點;於是又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尋找,再找到一個最大的西瓜吃下去,......他的生命終於得救,體力也完全恢複。最後,這塊地裏最大的西瓜被不斷尋找滿意的他得到了。

由此不難得出:追求最優的人,可能什麼也得不到;然而追求滿意的人,得到的可能是最優。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努力窮盡一生的力量,尋找自己生命中存在著的那個最大價值,但當“夕陽”降臨的時候,才發現心中向往的價值並沒有得到,而是早已被別人擁有。可能太多的時候,我們並不懂得“滿意”的價值,雖然常常說“知足者常樂”,但還是被“最優”一次次擊敗,盡管耗盡了一生的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因此,我們在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標的時候,“滿意”才是進行人生規劃的最重要原則,你滿意的工作往往才是你認為最優的工作,而最優的工作不一定就是你認為最滿意的或者適合你的。

所以,如果對任何事都能感覺到滿足,就會覺得人生無比快樂。而且,無論做什麼事情,隻有遵循滿意性準則進行決策,才是符合事情的發展規律、符合曆史發展潮流的。

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