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North)
道格拉斯·諾斯,1920年生於美國馬薩諸薩州,1942.1952年先後獲加利福尼亞大學學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經濟史雜誌》副主編、美國經濟史學協會會長、國民經濟研究局董事會董事、東方經濟協會會長、西方經濟協會會長等職務。曆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劍僑大學庇特美國機構教授、聖路易大學魯斯法律與自由教授及經濟與曆史教授,現任華盛頓大學經濟係盧斯講座教授。主要著作:《1790——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美國過去的增長與福利:新經濟史》、《製度變化與美國的經濟增長》、《西方世界的興起:新經濟史》、《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等。1993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奧茲莫比爾的起死回生術——利己心與利他心
當企業陷入危難之中,每個創業者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挽救,隻是每個創業者所用的方法不同,當然結果也不一樣。奧茲莫比爾是用什麼辦法讓他的企業起死回生的呢?難道他有特異功能不成?
位於美國涅狄格州的奧茲莫比爾汽車廠生意處於長期蕭條狀態。在4月份生產的一批“托羅納多”轎車被積壓,因為不能及時脫手,所以資金遲遲不能收回,倉租利息也處於上漲趨勢。如果到8月底依然銷售不掉,工廠則很有可能瀕臨倒閉。總裁卡特對該廠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複認真的思考,並對競爭對手和其他商品的推銷方法進行了分析總結。最後,在電視上大膽的打出新聞廣告聲明:隻要購買一輛“托羅納多”牌汽車,就可以同時獲得一輛“南方”牌汽車。廣告一出,果然立竿見影,使很多對廣告習以為常的人為之大吃一驚,更有許多人不辭勞累也要長途奔波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探個究竟。刹時之間,過去無人問津的庫存車被消費者搶購一空,並且得到了該廠的承諾,免費獲增一輛嶄新的“南方”牌轎車其實該廠的這種推銷方法,等於每輛轎車少賺了6000美元,有人可能會問,這不是在賠本賺吆喝嗎?
很多時候,想事情應該換個角度。如果卡特隻想著自己怎樣能賺錢,而不懂得考慮讓消費者獲利,那麼他不但不會獲利還會讓汽車廠就此倒閉。但是這位總裁陷入沒有這麼做,而是把消費者考慮在第一位,隻有消費者才能救自己的汽車廠,他果斷的采取“買一贈一”的銷售方式吸引消費者。他所說的“贈一”不是贈送小的禮品,而是一輛“南方”牌汽車,他的“出手大方”讓所以的人都感到吃驚。難道他傻了嗎?這樣不是要賠錢了?
事實並非如此。隻是這位聰明的廠長知道,隻有對消費者有利了,才能給自己的汽車廠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隻有消費者得到了利益,自己才能得到利益,要想利己必先利人。我們來看,如果這些庫存轎車一年賣不掉,每輛汽車至少要損失的利息、倉租和保養費也相當於這個數目。所以奧茲莫爾汽車廠非但沒有虧本,而且還因此獲得了多種好處。庫存車被兜售一空,資金得到迅速回收,提高了擴大再生產的能力,該廠也從此起死回生;而且該廠生產的品牌轎車的消費者增多,名聲遠揚,市場占有率也因此擴大。可能有人會說,那也不至於送一輛汽車吧,送個小的物件不是也能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嗎?或許這是正確的,但是,正如廠長卡特所說:“盡可能克服因方法陳舊而使消費者麻木遲鈍的缺點才大獲全勝。”
實際上,這個故事體現的就是經濟學中的利己心和利他心。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認為“利己心”可以說明一切經濟生活的活動和規律。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凡事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來采取相應的對策,並且人們皆有“交換傾向”,以利他人之物來換取利己之物。但是滿足人的“利己心”的途徑必須是經濟自由,自由經營、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如果每個人都想使自己的產品實現最大價值,“利己”行為的結果是資本的最大利潤。 人們都有“利己心”,是“利己心”驅使著人們去獲得最大利益,每個人都得到了利益,那麼社會也就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