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生存細節——職場的奧秘(3)(3 / 3)

在一個沒有外來幹預並存在分工和私有製的社會中,交換是必然的,同時又是雙方心甘情願的。每個人在“利己心”的支配下會盡最大努力追求個人利益,但他不得不估計到其他人的利益。因為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斷者。因此任何一方若不能在交換中得到好處就不會進行交易。

經濟學家斯密進一步分析表明,由於交換是在雙方自願並且對雙方都有利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會導致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就會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最終不僅會達到謀求個人利益的目的,還在無形中促進了社會利益,從而形成“利己心”和“利他心”相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公益相一致的人類社會的自然秩序。因此,作為企業決策人,要想讓自己的企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就要掌握“利己心”和“利他心”的真諦,讓自己的企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健康快速的發展。

經濟學家

加裏·貝克爾(Gary S.Becker)

加裏·貝克爾,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1930年,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波茨維爾,曾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30 歲時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授,。曾獲美國經濟協會授予的著名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1974年,任美國經濟協會的副會長,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論著有:《歧視經濟》、《生育力的經濟分析》、《人力資本》、《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家庭論》。

不走尋常路的單身女貴族——路徑依賴

她們有著堅強的性格,她們有著獨特的思想,她們有著獨立的生存能力,他們還有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她們唯獨缺少的是愛人的關懷和溫暖,因為她們走的是獨特的人生路。

中國有句古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與傳統守舊的古代人相比,追求個性的現代人卻掀起了一股單身熱潮。而單身中更多的則是女性。

據一項調查顯示,在香港至少有70萬未婚、離婚、或是喪偶的單身女性,她們當中不乏身價過億的富婆、富姐,叱吒官場的女中豪傑,慕煞世人的娛樂明星。形形色色的高地位單身女人們組成了華麗的單身女貴族。

她們往往是從二十七八歲到三十七八歲的女性,每天有著繁忙的工作和頗豐的收入,有著豐富的情趣和充滿幻想的期待,至今單身不是因為嫁不出去,而是因為自己還不想嫁。

而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這種現象名叫“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即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簡單來說就是人們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就好比從此走上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不斷強化這一選擇,最終讓你不會輕易的走出去。

如果一個女人因為“事業第一”的原則或是其他的理由而錯過了適婚年齡,又不肯放棄自己已經成熟的事業而去選擇婚姻,她將會在單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事實上,很多女性都是因為經受過感情的傷害而不肯選擇婚姻的,她們認為感情並不可靠,認為女人隻能依靠自己,因此她們緊緊抓住了事業這根救命稻草,拚命的工作,使自己越來越忙碌,也越來越成功。但越是如此,就越不可能碰觸到愛情和婚姻,雖然成為職場中的女強人,而同時,單身女貴族也成為她們的代名詞。最後她們可能被永遠的鎖定在單身的道路上,不能扭轉方向,於是單身女貴族的“路徑依賴”就這樣形成了。

老話已說過無數遍:“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必要前提。”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某上市公司董事長)也說過:“在我的生活規劃中隻有賺錢、攢錢,直到我沒有能力再去工作。我會選擇一個自己想去的地方買個小房子,過舒適自在的生活,讀書、畫畫、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