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 年,當葡萄牙人首次登上毛裏求斯島,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美麗的海鳥,早已滅絕的渡渡鳥也是其中一種。渡渡鳥,又名愚鳩。此鳥貌似火雞,體態圓胖,頭大嘴鉤,但是翅膀卻很小。最大的渡渡鳥體重可達 20 公斤,是毛裏求斯島上一種奇異的海鳥。不幸的是,美麗奇特且又善良的渡渡鳥卻遭到了葡萄牙人殘酷的虐殺。
比這更糟糕的是,在1599 年,荷蘭探險家發現了毛裏求斯島,從此代替了葡萄牙人對渡渡鳥的殘害。這些殖民者帶來了大量的動物,如貓、豬、鼠等,從此破壞了渡渡鳥平靜的生活,不僅如此,荷蘭殖民者還對渡渡鳥展開了殘暴的捕殺行徑。到了1680年,渡渡鳥消失在了毛裏求斯島上,也消失在了地球上,從此結束了它們生存於世的200年生活史。
渡渡鳥滅絕後不久,該島上一種名為大顱欖的樹種也日漸走向衰敗,最終出現了與渡渡鳥一樣的命運——滅亡!
怎麼會有這樣巧合的事情呢?原來大顱欖樹的種子必需靠渡渡鳥的消化道把堅硬的種子外殼消化道,然後經渡渡鳥的腸道排便出來,才能生根發芽,是與渡渡鳥相依為命的生物。但是,人類扼殺了渡渡鳥生的希望,也就扼殺了大顱欖樹生存的機會和能力。
禽獸無言,天道有常!渡渡鳥和大顱欖樹以死的形式代表生物世界,向人類敲響了警鍾、發出了求生的呐喊!
難道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嗎,當然不是!比如,家貓。世界上原本是沒有家貓的,它像其他家養動物一樣,是由人類由野貓長期喂養馴化過來的。
大約在1萬年以前,家貓才逐漸有野貓演變過來,家貓沒有在遭受像渡渡鳥那樣的命運,而是倍受人類的寵愛與嗬護,很多地方還專門設立了流浪貓收養機構。即使是流浪的貓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存。它們在這些機構裏得到了人類為其提供的食物,耐心的等待人類的再次領養。現在,貓食和人吃的沒什麼兩樣,甚至比人吃的都好;而且幾乎每隻家貓都有著自己好聽可愛的名字。在人類的關懷與寵愛下,它們盡情的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如今,家貓遍布全世界,並且出現了繁多的種類,在這片廣袤的地域內,它們大量繁殖,延續著永不熄滅的“貓族香火”。即使很多貓被做了節育手術,但是家貓的總體數量仍然是有增無減。
渡渡鳥慘遭滅絕,而家貓卻永世繁衍,為什麼同樣是動物,卻會遭受如此不同的命運呢?其實,隻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如果我們為這兩類動物列個清單,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這是兩種動物的財產所有化程度不同。渡渡鳥被整個毛裏求斯島所擁有,如果把渡渡鳥看作一份財產,這份財產是屬於整個毛裏求斯島人的,是公共財產;家貓則不同,它們隻屬於某個人或者某個家庭,是私有化的財產,因此受到了主人的保護和愛惜。
隨著“公共財產”的不斷滅絕,其種類日漸減少,直接危害到了生態平衡。於是,人類開始重視,政府采取了相關法律措施對其加以保護。為了拯救這些人類共有的珍惜物種,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被建立起來,為這些珍惜物種安個較為安全的家。這也是財產私有化的一種表現。生物的珍貴的財產是屬於全人類的,屬於我們每一個人,每個人都能像保護私人財產那樣去保護他們,生物的滅絕速度可能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