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商戰的天空——揭秘經營的真相(2)(2 / 3)

鹽巴應該怎樣吃——廣告經濟學

在商業活動中,廣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給產品做廣告就像做菜一樣,都是有妙招的,關鍵是鹽放的適量。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鄉村裏,有一個人到朋友家裏去作客,朋友熱情的招待了他,但是他覺得朋友做的菜平淡沒有味道,於是主人就讓太太在菜裏加了點鹽。菜裏加了鹽以後,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平淡的菜之所以口感鮮美,是因為加了鹽的緣故。這麼一點點鹽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加好吃?告別朋友,回家之後,他想再次享受心中的那種美味,於是就把一把鹽放進嘴裏,結果卻發現是又苦又鹹,難吃無比。這就是《百喻經》中“愚人吃鹽”的故事。鹽隻是讓平常的食物變得更加美味的一種佐料。俗話說“好廚子一把鹽,壞廚子也是一把鹽”於是人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好廚師能燒出美味菜肴的秘訣在於加入適量的鹽。所以適量的就是好的。

經濟生活中的“鹽”在哪裏?——廣告!廣告就是這樣的特例。

廣告是關於產品和服務的信息的傳播。廣告是商品經濟的產物,自從出現了商品生產和交換,廣告也就出現了。從最早的廣告宣傳品酒旗,到後來的幌子、招牌直到現在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鋪天蓋地的廣告。可以說當今社會廣告無處不在,拿著搖控器左右換台都會有廣告,走出房間,你家防盜門上還插著藥品宣傳廣告,樓道樓梯上還貼著修鎖、搬家公司的廣告,大街上會有人發房產、家電、某個培訓班招生等類似的廣告,還有理發店新開張折扣啦、哪家酒樓推出新菜式啦等等一係列廣告傳單,我敢說,在商業繁華的地區走一圈,拿到手裏的廣告單或許能換一瓶可口可樂。BUSonline總有一堆美女不厭其煩說“不要太瘦喲!”電梯裏的電視也會播出某名車的廣告……如此看來廣告真是夠“廣”的。

盡管我們中的有些人不喜歡廣告,但是平心而論,廣告是商業社會的產物,也是生活所必須的,是連接企業和大眾的紐帶,使企業產品滿足大眾的需求,改善大眾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使我們知道哪個產品是名牌。

是不是做了廣告就能成為名牌?其實廣告無時無刻都在發揮著鹽的效應,它帶給企業巨大的收益。

如果“鹽”加的適量,廣告支出就會富有彈性,也意味著廣告的成功。“買商品,看品牌”,這是一句流行的廣告詞,不過這句廣告詞也說明事實正是如此。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大學教授在講授廣告學課程時,拿一瓶百事可樂和一瓶某超級市場公司自產的某可樂放在一起,並且告訴同學們兩種可樂的口味是一模一樣的,但自產可樂要比百事可樂便宜一塊錢,問同學們會買哪瓶。當然他們的選擇是百事可樂,結果在教授的意料之中。這個結果就是廣告的效應,也是廣告帶來的成果。菜的口感好,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菜的本身質量好也很重要,商品隻有憑借本身的質量和優質服務與大量的廣告宣傳才能形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名牌。

所以就有這樣的公式:產品+好廣告=名牌

廣告的“鹽效應”有時也讓企業瀕臨破產。秦池酒是家喻戶曉、紅遍全國的企業,曾於1996年奪得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廣告“標王” 並蟬聯1997年的“標王”。廣告的投入給秦池酒帶來前所未有的收益。因為廣告的過量投放,讓消費者對它產生極大的期望,所以“勾兌事件”發生後,消費者很快就表示出對秦池的不信任。一時間,秦池名聲掃地,銷量急劇下降。風靡一時的秦池酒就這樣如流星般劃過曆史的天空了。

信息經濟學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廣告要達到的目的是投入成本必須帶來大於投入成本的收益!是為了增加有關質量與價格的信息。企業希望通過廣告改變消費者偏好,使需求曲線彈性變小,拉動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也可以說廣告是商家的替代品,商家打廣告,就在於培養消費者的對產品的喜好度和忠誠度,使得無論價格怎樣變動,購買量都不受其影響。怎樣應用廣告,我想企業家心中應該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