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氣象學家洛倫茲正式提出“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係統中,一個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就能帶動整個係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假設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有一隻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就能引起美國一場龍卷風。由於蝴蝶翅膀的運動,會導致其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進而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進一步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係統的極大變化。所以,蝴蝶效應說明: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隨處可見:1998年亞洲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美國曾經發生的股市風暴以及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是“蝴蝶效應”,雖然發生的領域不同,但災難性是同樣的。
同樣的災難還有1982年9月至10月期間,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泰爾諾膠囊由於含有氰化汙染物,最終導致7人死於非命的事件。這件事件發生以後,各大媒體都在最顯眼的位置爭先報道此事。僅僅幾天時間,該公司的銷售額直線下降了87%,而且還可能存在可疑死亡的報道又導致該公司的股票價值在市場上下跌了23%。強生公司馬上采取行動,對2000多家煤體做了谘詢和120000份相關主題的剪報,全部回收並銷毀了約3000萬瓶泰爾諾膠囊,並檢驗了約800萬隻膠囊,卻僅發現了70隻含有氰化汙染物。至此,強生公司對檢驗和銷毀的膠囊其成本已超過1億美元,事後又花了約3億美元來推銷重新包裝的膠囊。最終,強生公司為這70隻被汙染的膠囊而付出約6億美元的代價。
蝴蝶的翅膀輕輕一扇,便卷走了6億美元。由於一點小意外引發的大災難,這種事情不是隻在經濟社會才有可能發生。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臨近黃河岸畔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黃河水泛濫,村民們共同攜手築起了一道巍峨的長堤。一天,有個老農突然發現螞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老農心想這些螞蟻窩會不會影響到長堤的安全呢?他便打算回村去商議,不想路上遇見了他的兒子。老農的兒子聽後不以為然的說:長堤如此堅固,幾隻小小螞蟻能起到什麼作用。隨後拉老農一起下田了。天有不測風雲,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裏的水猛漲起來,而且咆哮的河水開始從螞蟻窩滲透出來,越滲越大,繼而噴射,終於衝跨了大堤,淹沒了所有村莊和萬畝良田。
由此可見,“蝴蝶效應”所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可怕的,也證明了蝴蝶效應存在的真實性,經濟世界到底是如何運行的?這種可怕的蝴蝶效應能否預測?其實經濟世界如同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它有著極端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爆發風暴,馬蹄鐵上一個釘子的丟失就可以引起國家的存亡,經濟社會中的企業要想預防“蝴蝶翅膀”引起的大風暴,就要防微杜漸,從極其微小的事情開始抓起。
經濟學家
華西裏·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列昂惕夫1905年出生於俄羅斯的聖彼得堡19歲時便獲學士學位,同年移居德國進入柏林大學專攻經濟學,22歲時(1928年)就已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參加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和美國經濟學會協會。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